第533章 進度(下)(1 / 2)

霍剛手裏麵的這部分來自於戒日王朝的農業數據也無意說明了這一點,不過同樣跟農業相關的問題,還有一個那就是洪水。這裏的雨季降水量太大,所以很多地方可以說是洪水頻發。

不過根據這個記載,這裏的洪水目前來說遠遠沒有後世那麼頻發,看起來跟環境的變化也是有一定關係的。

但是這些東西都不能掉以輕心,等納入了大漢的控製區之後,這些地方第一時間就要進行水利方麵的建設,預防洪水等問題都要考慮起來,另外就是有了玉門之靈的風調雨順的調整,到時候很多的集中在一個地方的降水,應該可以分散開來。

這樣的話,大漢統治的半島應該會更加的風調雨順,甚至部分水汽可以彌補北部也說不準。

大漢的國土麵積越大,這種調控能力就越發的變態,這一點霍剛也是逐步體會出來的。當初大漢的國土麵積僅僅局限於玉門關附近的時候,玉門關下雨,僅僅隔著幾十公裏的敦煌郡天氣就受到了嚴重的影響,降水遠遠低於往年,甚至擴大了旱災的範圍。

但是當大漢的國土擴大到現在的地步之後,霍剛就發現,大漢境內降水更加的充沛,以及更加的風調雨順之外,對周圍的影響反而幾乎沒有了。

像是河西走廊那邊,以及大漢周圍的地方,這種影響幾乎沒有了,由此可以預見的一點,玉門之靈隻要大漢的國土麵積越大,那它調控的能力就愈發的恐怖,對周圍的影響也降低到了最低。

這種變化有好有壞,好處自然是周圍這些土地將來也是大漢的,後續帶來的影響降低到了最小,但是壞處就是霍剛想要依靠這個裝神弄鬼的話就比較難了。

當然了,如果非要這麼做的話也不是不行,畢竟在一些降雨多的地方看不出來什麼,但是在一些降雨少的地方這一點可就彌足珍貴了啊。

比如說西部的某個半島上麵,那裏將來霍剛肯定是要踏足上去的。

不過這些都是後話了,戒日王朝的所有書籍類的目前運送回來的隻是一部分,他們的書籍還並不是紙張,應該說有部分類似於紙張的書籍,但是這些書籍準確的說,叫貝葉經。

它並不是一種經書,而是指書寫在貝葉上麵的書籍,統稱為貝葉經,所謂的貝葉就是貝多羅樹,後世稱之為多羅樹。它有點類似於棕桐樹葉,呈扇狀均勻分布,這種樹葉在采摘下來之後,經過水煮,晾幹,然後將葉片的兩麵磨光,然後裁成7-8厘米,長大約60厘米長度的長方形。

然後在采用尖端比較尖的筆將這些東西刻寫在樹葉上,而刻寫在樹葉上的書也被稱之為“貝葉經”。

而這種貝葉經經過油和煤煙混合之後的東西塗抹在字跡上,然後再用熱砂拂拭,這樣隻有文字的部分就被染黑了,最後在這個貝葉上的打孔,用繩子裝訂成冊,這樣製作出來的“貝葉經”有防潮,防腐,防蟲的效果。

所以這玩意的保存時間還是很長的,幾乎整個戒日王朝的所有書籍都是來自於這樣的貝葉經,隻有極少部分的是采用獸皮保存下來的,而這部分的內容則是來自於更古老的王朝。

不得不說,在文化的記錄方麵,任何一個地方都總有自己的辦法,而造紙這種神奇的發明,曆史上大約在唐朝後期才傳遍了全世界,而像是歐洲的地方,更是大約要公元1000年之後才出現造紙。

當然,現在大漢的出現,造紙很快就會流傳到世界各地了,造紙術是否會流傳出去霍剛不太清楚,但是紙張絕對是會流傳出去的,因為造紙的數量多了之後,大漢是要對外出口紙張的。

現在霍賜河流域的蘆葦數量極其眾多,所以每年生產的紙張也是一個龐大的數字,而且現在都是工業造紙,當然了,因為沒有化學藥水的使用,暫時來說,目前的造紙也沒有多少汙染。

霍剛已經很主意這方麵的事情了,造紙廠也不會放到霍賜河流域附近,將來估計會專門出現類似於工業城一樣的存在,汙染這東西,大自然是有一定的清理能力的,全世界就一個大漢整這些工業,根本不用擔心汙染。

隻有大家都汙染起來才會造成影響,那個時候,大漢早就開始執行汙染治理了。

除了這件事之外,就是來自於大漢各地的要遷徙的人口統計已經逐步的統計出來了,這個任務完成的比霍剛想象當中的要快的多,準確的說要簡單的多。

首先是遷徙到恒江以及普陀河流域的,原本估計的三十萬的百姓目前大概一共統計了45萬百姓左右,這45萬百姓當中大概有5萬的巡捕司的巡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