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不管怎麼樣,這些事情都是無法避免的了,該來的人總是要來的,而且還是在最多四天之後就會到了,所以李世民也隻能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將接待的工作做好了。
其實接待做不好也沒什麼,但是李世民就是不想在霍剛麵前丟麵子而已,主要是……大漢的發展太快了,快到讓李世民有一種不知道該怎麼形容的感覺,這讓他有一種濃烈的挫敗感,李世民是一個很優秀的人,準確的說他優秀的同時又是一個很自傲的人,他覺得自己比天下大多數人都優秀。
就像是當年他為什麼發動玄武門之變,固然是有著各種各樣的原因,但是同樣也有著他相信自己是一個好皇帝,是一個比李建成更適合當皇帝的人,他可以讓大唐走上巔峰。
正是因為他心裏對自己有著這種自信,所以他才走上了今天的這一步,而在遇到霍剛之前,李世民也確實是做到了這些,但是在遇到霍剛之後,這一切似乎就變了。
至少,他自認為在同等的條件下,如果他來領導大漢的話,他絕對做不到霍剛那個地步。大漢也不可能發展到今天的地步,大唐繼承了大隋如此之多的驛站,而且大唐有著數千萬的人口,但是即便是如此,在短短的不到十年的時間裏麵,霍剛所率領的大漢就已經在各個方麵都超越了大唐。
而且這種超越有一種讓人極度無力的感覺,無力追趕的感覺,能夠不被對方所拋下就已經是非常的厲害了,他總覺得大漢就好像是一個機器,不會犯錯一樣,更重要的是,他覺得大漢的那些官員難不成也都是鐵人?他們的效率太高了。
高到讓李世民覺得可怕,同樣的事情,大漢在商量完畢之後,也許在幾天的時間裏麵政令就可以下達到具體執行的地方,然後同樣的政令幾乎立刻就可以開始執行,基層官員的強大執行能力讓大漢的效率變態的高。
而大唐呢?同樣的事情,光是在頂層商討方麵,就至少要比大漢多使用三到五倍,乃至十倍的時間。
政策決定了之後,下發到下麵執行的部門,執行部門的計劃製定,又要至少比大漢緩慢三到五倍的時間,政令傳遞到地方又要比大漢慢,等到這件事做成,這個耗費的時間比大漢甚至能出多十幾倍……這太讓人覺得可怕了。
如果說沒有大漢對比的話,天下都是如此的做法,李世民並不覺得怎麼樣,但是因為有了大漢的對比,這種恐怖的差異太明顯了!明顯到讓人害怕。
身為一個統治者,李世民非常明白這種效率到底意味著什麼,著意味著同樣是打仗,人家的軍隊也許到了邊境,你這邊才商量好該怎麼打,具體的糧草調集等等還沒開始行動呢。
你說這樣的效率差還怎麼玩?所以這幾年的時間裏麵,李世民一直都在學習大漢的方式方法,他發現大漢跟大唐最大的不同就是,大漢的不同部門的人員所學習的東西,並不完全是儒家的那一套東西。
雖然說大唐的科舉同樣有算學等方麵的東西,但是大唐的算學等知識如果不是霍剛給了那一套相關的啟蒙書籍的話,大唐的算學其實入門難度是非常高的,是需要老師精心教學才可以學會的那種。
所以人才的普及速度非常慢,如果不是當初因為長樂將她的商行裏麵的所有資金全部都拿了出來,給大唐建造了無數的私塾用來普及了許多的寒門子弟的話,大唐現在的情況估計會更差。
李世民已經試圖進行了改革,大唐現在的政府部門效率已經遠遠超過了過去,但是你要看跟誰比,如果說跟以前的大唐比,那李世民估計可以驕傲的昂著頭說話,但是跟大漢比的話,那差距就依然如同鴻溝一樣深厚。
不過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這就是最重要的。
所以這一次霍剛過來,李世民才想給霍剛展現一個好的大唐,讓自己這便宜女婿看看,自己的大唐不比他的大漢差,當然另外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對霍剛的到來也是很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