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江原常家(1 / 3)

還是聽了閻宇的仔細介紹,張誌才知道帶著田客主動來投軍的常勖,與他那位人品有些抱歉的堂弟常忌完全不同,非但人品要強出數倍,還是一個在忠誠方麵絕不遜色於霍弋、羅憲等人的蜀漢忠臣。

常勖此前最耀眼的表現就是保衛張誌的老家雒城,諸葛瞻父子在綿竹殉國後,鄧結巴的大軍在帶路黨的引領下長驅直進,成都周邊的蜀漢官吏不是望風而降就是紛紛棄職而逃,甚至就連身為蜀漢右大將軍的閻宇都逃回了成都,惟有當時擔任雒城縣長的常勖既不跑也不降,選擇了率領包括張誌便宜老爸張容在內的雒城軍民堅守城池,還奇跡般的擋住了鄧結巴的幾天時間,給了成都創造出兵救援雒城的機會。

很可惜,因譙半仙的鼓動,劉禪並沒有給雒城派來援軍,相反還給雒城派來了使者向鄧結巴請降,同時下詔命令常勖開城投降,常勖無奈隻得領命,然後常勖又斷然拒絕了鄧結巴的招攬,領著妻小回到了江原老家隱居,所以毫不誇張的說,常勖絕對算得上蜀漢最後的忠臣之一。

也正因為知道了這些情況,張誌便也放下架子,親自走出廳門迎接了常勖的到來,年約四旬的常勖也十分直接,才剛見到張誌就伏地拜倒,朗聲說道:“前雒城縣令常勖,見過大漢後將軍,見過閻老將軍,舊吏不才,自請追隨後將軍起兵複國,重興大漢,鞍前馬後,甘效犬馬之勞,懇請後將軍收納!”

常勖的坦率態度讓張誌對他的好感難免又增添了幾分,親自將常勖攙起後,張誌甚是歡喜的說道:“多謝常明廷重歸大漢,明廷此番壯舉,簡直堪比先帝時壽亭侯封金辭曹,右車騎(廖化)千裏歸漢,又為我炎漢增添一段佳話。”

“後將軍太過謬讚,勖何德何能,如何敢與二位先賢相比?”常勖謙虛,又說道:“另外,舊吏還必須得向後將軍請罪,舊吏的從弟(堂弟)常忌貪圖富貴,竟然出賣後將軍的父親張金曹,險些使後將軍的父親兄弟落入賊軍之手,又潛行南下,鼓動南中大姓叛漢降賊,罪該萬死,舊吏身為從兄,未能阻止從弟胡作非為,同樣罪在不赦。”

“常明廷言過了,那是你從弟做的事,與你有何相幹?”張誌微笑說道:“還有,你從弟做的那些事也一件都沒有做成,本將軍也因此沒有殺他,當然也就更加不會牽連到常明廷你的身上了。”

言罷,張誌又趕緊邀請常勖到入廳落坐,設宴為常勖接風洗塵,常勖則儀容端正,受寵不驚,一舉一動形同平常,言語更是毫無刻意諂媚,讓張誌對他的印象難免更好,再加上常勖又是第一個從外地來成都投奔漢軍的蜀漢舊官,所以張誌便也難得大方了一把,把常勖封為了廣漢太守,準備在光複了雒城之後,讓常勖重回自己的老家雒城上任。

常勖也依然舉止自若,客氣了兩句就坦然接受了張誌的冊封,張誌也這才問起常勖率領田客前來成都投軍的經過,常勖則如實回答道:“回稟後將軍,下官聽到了大漢軍隊光複成都的消息後,就馬上生出了重歸大漢的念頭,好在下官的老母妻兒都很支持下官的決定,所以下官又勸說了一些自家的田客前來投軍後,就在今天早上從江原出發來了這裏。”

“辛苦,辛苦。”張誌微笑點頭,又好奇問道:“脩業先生,多問一句,你率領自家田客投軍歸漢這一點,你的從父常老太守可知道?”

“知道。”常勖如實回答,說道:“下官決定歸漢時,也曾把這個情況稟報從父,另外下官從江原帶來的田客,還有一些人是從父他家中的雇農。”

“那常太守是什麼態度?是否支持?”張誌關心的追問。

“從父他未做表態。”常勖繼續如實回答,說道:“從父他隻是說下官已是不惑之年,做什麼事無須征求他的同意,讓下官自己拿主意,下官今天早上從江原出發時,從父他也隻是托人帶話,讓下官順便打聽一下忌弟的情況。”

張誌點頭,知道常閎故意不做表態是在打觀望主意,同時也利用自請歸漢的常勖做一塊探路石,試探一下自己對江原常家的態度。常勖卻是自告奮勇,又主動說道:“後將軍,倘若你若有意與下官的從父聯係,下官願意居中牽線,下官這就寫信給從父,向他稟報忌弟現在的情況,還有勸說從父來成都拜訪後將軍。”

“不急。”張誌微笑答道:“天色已經不早,先生又遠來辛苦,還是休息上一兩天時間,再勞煩先生動筆不遲。”

“沒關係。”人無完人,可能是性格稍稍有些急噪,常勖堅持道:“江原距離成都不過七十裏,還過了陦水就一路都是平坦大道,下官毫不辛苦,還是讓下官現在就替後將軍做書吧。”

張誌本來還想推辭,然而話到嘴邊時,張誌卻突然心中一動,忙問道:“脩業先生,你剛才說什麼?麻煩你重新說一遍。”

常勖有些糊塗,但還是說道:“後將軍,下官剛才說沒關係,江原距離成都不過七十裏,還過了陦水就是平坦大道,所以毫不辛苦,可以立即寫信給從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