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過頭來看漢軍這邊的情況,其實如果有可能的話,張誌非常想複製在陽安關的戰術,率軍趕到黃金城戰場,再殺羊祜一個措手不及,也爭取幹掉自己最忌憚的一個對手。
然而十分可惜,各種客觀原因注定了張誌不可能得手,首先是距離太遠,其次是漢軍接連經曆了兩場大戰後過於疲憊,傷兵數量不少,急需休整休息,第三就是羊祜過於狡猾,用計誘他出戰極其容易被他看出破綻,收到適得其反的效果,而不用計直接開拔到黃金城戰場的話,以羊祜的謹慎狡猾,肯定馬上會選擇撤退,不會傻乎乎的留下來等死。
事實也正是如此,在陽安關稍作休整,把選擇離開的晉軍戰俘驅逐往武興方向後,漢軍才剛西撤到南鄭附近,趙全那邊就送來急報,是羊祜已經帶著軍隊撤往了上庸,很明顯是司馬攸的信使已經和羊祜取得了聯係,讓羊祜知道了晉軍中路兵敗的消息,所以才果斷選擇退兵。
對此,張誌雖然遺憾萬分,可是卻毫無辦法,也隻好是讓軍隊在南鄭就地休整,同時收縮兵力,還有就是考慮率軍返回益州本土的大事。
張誌也必須得返回益州本土了,自從炎興五年北上漢中開始,張誌已經整整兩年沒有返回益州本土,雖在出發前,張誌在成都城中留下了堆積如山的軍用罐頭,然而兩年時間的消耗下來,成都的罐頭儲存已經不到兩成,還已經被迫暫停了收購高檔木材預防萬一,再加上需要穩定民心和處理軍政事務,還有把高檔木材交換成垃圾食品,張誌當然無論如何都得返回成都一趟。
張誌回成都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安撫老兵情緒,自打重新疏通了旄牛道後,漢軍將士的家眷一直都在不斷往成都遷移,漢軍將士當然也十分思念這些數年未見的家人,所以張誌必須得把南中籍老兵帶回去和家人團聚一段時間,以此緩解他們的思鄉情緒和順便造人。
按理來,在金牛道仍被晉軍控製的情況下,張誌本應該是走米倉道返回成都,然而有著不需要運糧的這個金手指,張誌卻決定走金牛道直接回川,而這麼做的目的也有兩個,一是節約時間,二是就是告訴晉廷金牛道即便被他們控製在手中,自己也能來去自由,進一步促使晉廷主動放棄易守難攻的金牛道。
也還好,在刻意的培養之下,張誌現在手裏已經有爨穀和趙全兩員得力大將可以獨當一麵,再加上晉軍三路兵敗損失慘重,短時間內難以威脅到漢中安全,所以張誌很快就決定讓爨穀率軍三萬留守漢中,自領三萬以老兵居多的漢軍返回成都,同時決定讓爨穀的家人走米倉道北上與爨穀團聚,從此定居在漢中。
不用回成都就可以見到家人,又得到了張誌的信任和重用,爨穀當然十分高興的接受了留守漢中的任務,還向張誌問道:“後將軍,這次你打算撤回成都,是否打算順便攻打一下金牛道的沿途關隘?”
“先到關城,然後走路直接到葭萌關,再走劍閣回川。”張誌順口回答,又道:“至於是否攻打沿途關隘,到了關城看情況再,如果有把握的話就打下來,再增加一下晉賊的運糧難度。如果沒機會就繞關而過,等回來的時候再考慮是否武力收複金牛道。”
“可惜賊軍肯定會集中兵力守衛白水關。”爨穀不無惋惜的道:“不然的話,隻要打下了白水關,切斷了葭萌關的糧道,葭萌關的賊軍就隻能是棄城而逃。”
“下那有這種好事?”張誌微笑道:“白水關是益州的禍福之門,賊軍就是放棄葭萌關和關城也不會放棄白水關,那有那麼容易打得下來?”
閑料的幾句之後,張誌也很快就決定在九月十六這啟程返回益州,而消息傳開之後,久別妻兒的漢軍將士也很快就是歡聲如雷,無不盼望盡快動身,張誌見了之後,也不得不考慮效仿漢武帝在軍中設立女樂,以便將來漢軍將士能夠長期離家作戰。
九月十六這,三萬漢軍在張誌的率領下正式啟程出發,取道陽安關返回益州,結果讓張誌意外的是,大軍才剛越過陽安關沒走多遠,爨穀就派人送來消息,是司馬炎派遣下名士、竹林七賢之一的山濤為使,來到了漢中與漢軍聯絡交涉,要求與漢軍展開停戰談判,同時爨穀還順便附上了晉廷提出的停戰條件,請求張誌做出決斷。
在計謀方麵和軍事一樣同樣賦出眾,得知司馬炎提出的停戰條件後,張誌隻是細一琢磨,馬上就明白了晉廷的惡毒用心,也立即冷笑道:“好歹毒的計策,封我們的陛下為蜀王,封陛下的次子安定王劉瑤為世子,放安定王回成都監國,我不答應就讓人認為我起兵複國是暗藏禍心,企圖把陛下取而代之。我如果答應的話更是麻煩一堆,首先東吳就得和我們翻臉,一箭多雕,果然厲害。”
“後將軍,那你打算怎麼辦?”閻宇很是心的問道:“陛下的太子已經殉國,安定王按理來就是我們大漢的新太子,我們如果斷然拒絕,錯過這個迎回安定王的機會,隻怕霍老將軍和羅憲那邊,還有大漢的舊臣,都會有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