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8、7……”倒計時一開始還能以相對穩定的速度播報,“6、5、4~、3~~、……”越到後麵,倒計時每報一個數,尾音拉得越長,“2~~~、1~~~~”
終於,倒計時歸0的時候,能且隻能在外太空觀測到的異像,開始顯現。
從地球同步軌道看下去,一道細細的激光束連接天和地,仿佛三維坐標係的z中軸線,地麵上的量子態航天發射站在這條中軸線的垂直平麵上定位了xy軸,這就是倒計時前語音播報裏的“修正發射角度”。
在短暫的普朗克時間內【筆者注:前麵已經科普過普朗克時間,記性好的看官應該還記得,這是10的負43次方秒】,一朵立體的概率雲在這個三維坐標係裏瞬間出現然後立即消失。從三維坐標係的xy平麵上觀察——或者用人話說,從地麵角度看——這朵概率雲的形狀是一個陡峭的正態分布曲線,當然,是三維的,像一個細長的錐子,直刺入三萬六千公裏之外的地球同步軌道上。這個錐子的主體被描述為概率雲,看起來的效果就是無數個紛亂的虛影,在比普朗克時間更小的時間單位上不斷地出現和消失——等於根本沒法“看”到。錐子的尖端則是一個可以在上帝視角下勉強看到的微觀粒子——一個質子,這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航天軍外蒙A號量子態航天發射站”發射到地球同步軌道上的唯一實物。
時間似乎在無法阻擋地往前走,正態分布曲線狀的概率雲消失了,地球引力井範圍內的熵減進程陷入停滯,“中華人民共和國航天軍外蒙A號量子態航天發射站”被包裹在一片漆黑中,仿佛裏麵的一切都被凍結了。隻有地球同步軌道上的天宮99號太空站維持著正常的時間流速,其內部的電子合成語音機械地回響著:
“量子態發射傳輸完畢,信息載體:質子*1;信息編號:;校驗協議E91,完畢;讀取文件頭內容,已校驗數據688.53EB,解壓預計耗時……解壓完畢,量子態數據讀取中……警報!匹配到超時空特征數據,匹配到相近時間線特征數據,天宮99號太空站進入三級功率運行狀態,讀取進程與主進程隔離,時空引擎預熱!重複,警報!匹配到超時空特征數據,當前運行狀態:三級功率,隨時準備應對時空衝擊!”
這段播報語音,別說韓信這個曆史學教授了,換個21世紀的IT男或者物理學家來聽,估計也覺得不可能是真的,從字麵意義理解,一開始好像是說收到一枚質子,存儲了688.53EB數據。688.53看起來不大,需要科普一下EB這個單位才能劃出一條技術上的鴻溝,簡單地說,1TB=1024GB,1EB=1024TB,那麼688.53EB=721,976,033.28GB,這麼龐大的數據量,卻隻用一個質子就完成了存儲!【筆者注:質子就不科普了吧,地球上的人類都曉得這玩意兒比原子還小一個級別!】
這等匪夷所思的技術,當然不可能是“落後”的21世紀的技術。
一如韓信現在目瞪口呆地看著似乎是突然出現在眼前的一段話: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考古法(3949年修正版)》和《聯合國安理會關於簽署近地空間考古國際公約的決議(3216年)》,為確保秦五世墓考古發掘行動的成功,以及天宮99號空間站的安全,量子態發射人員需驗證授權身份,否則天宮99號空間站有權對您的記憶內容進行高強度讀取。請注意,此操作有極大概率造成永久性不可逆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