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卷1-後記

1928年4月,曾在美國康乃爾大學學習過石油地質學的滿鐵地質調查所的新帶國太郎,在一名俄國向導的帶領下,沿原東清鐵路沿線的牡丹江一帶在中國東北地區開始了最初的石油地質勘察。此次石油地質勘察曆時兩個多月,一無所獲。

1929年春天,新帶國太郎同俄羅斯和當地向導等14人,帶著20匹騾馬,深入到牡丹江(河流)東側上遊的森林地帶,再次進行石油征候勘察,前後3周時間,仍無功而返。

1930年4月,在美國駐哈爾濱領事館聘用的俄裔美國人特裏奇的指點下,新帶國太郎等人乘火車前往滿洲裏的紮賚諾爾煤礦,進行石油地質調查。4月22日,在紮賚諾爾煤礦以西6—10公裏的地區,采集到含有石油類瀝青樣本。

1931年8月,中國地質調查所的侯德封前往調查,所得結果一致。

1932年偽滿洲國成立 ,關東軍組織調查隊前往紮賚諾爾,負責人為日本海軍機關中佐梗本隆一郎,結果並沒有發現當時人們普遍認為可以成油的海相沉積。

1933年,滿鐵在日本石油公司的幫助下,開始采用鑽探方法進行調查。為調查有瀝青油苗地區的情況,用金剛石鑽機在紮賚諾爾挖掘4口鑽探井,最淺的井深153.52米、最深的井215米,在其中外山第2號井中發現了瀝青。

1934年2月,偽滿洲國滿洲石油株式會社成立,專門負責對東北地區的石油勘探。、

1935年-1936年,共鑽井21口,最深達1114米,但均因遇到硬地層,兩個月無進尺。至1937年以該地區地下有斷層存在,無產油希望,遂停止鑽探工作。

1939—1941年,東京帝國大學的3位教授在有油苗的紮賚諾爾達賚湖岸東北部低地實施過地震勘探。

1935年左右,在阜新西南30千米左右的吐呼嚕地區,最早出現了石油征兆。

1937年11月24日,滿洲炭礦株式會社在吐呼嚕鑽探,該井鑽到641米時開始出現油苗,到780米時,回收原油約200升。

1939年12月,美國禁止對日本航空汽油製造權的轉讓

1939年開始,日本人以蒸汽機為動力的2000米旋轉鑽機7部、柴油機為動力的500~1200米金剛石旋轉鑽機5部以及500米頓鑽4部在遼寧阜新、義縣一帶進行大規模石油鑽探。至1942年,共鑽井8l口,總進尺約3萬餘米。最淺的井約200米,最深的井約2000米。但隻在東崗營子和吐呼嚕所鑽的井中見到了少量石油類礦物。

1940年4月,德國在歐洲全麵開戰,7月,美國決定禁止出口高辛烷值汽油。

1940年,滿洲帝國地質調查所發表了對“阜新縣吐呼嚕石油試鑽考察報告”等石油調查報告,認為當地沒有什麼開采價值,從而被迫放棄了對該地區的石油勘探。

1940年8月,日本石油公司的調查部長大村宣告說,“在滿洲已經很難找到石油,還是到‘南方’尋找油田吧”。 日本軍方迫於形勢的需要,派人前往印尼的蘇門答臘和打拉根地區繼續尋找石油。

1941年,因對日本向東南亞發展感到不安,美國凍結對日本的經濟貿易,並完全禁止向日本出口航空汽油。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艦隊航空母艦艦載機和微型潛艇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國陸軍和海軍在歐胡島上的飛機場。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

1941年12月8日,美國國會通過正式對日本宣戰決議。

1941年12月9日,中華民國政府對日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麵爆發。

1959年,在李四光等人的努力下,在哈爾濱和齊齊哈爾之間發現了大慶油田。而且在此10年後又在與阜新一山之隔的遼河平原上發現了遼河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