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初戰-第一章 冀中(一)
特區。軍委作戰室。
“諸位”,李華雄今天心情著實不錯,也難得輕鬆一下,“委座已於今日發來電諭:咱們是不是也該起立啊!”眾人麵露不屑,“也罷。我軍正式改名為國民革命軍第38軍!編製三個師。軍長:李華雄中將,搞來搞去還是個中將”眾人哄堂大笑。“徐鵬雄任副軍長,武定國參謀長、石磊任副總參謀長。為保密起見,第1、第2師不在這個編製內。第3、4輕裝師的番號分別為112師、34師和84師。各師師長不變,政委改作副師長。定國,你把我們下一步的計劃和大家說一下。34師和84師作為我們對外窗口號稱三個師。112師各部對外使用各種抗日武裝旗號,隨你們喜歡!嗬嗬”
“我們下一步是向南、向北、向東發展。重點是挺進東麵的冀中。冀中平原,地處河北省中部,屬於華北平原的一部分,由黃河、海河、灤河長期衝積形成,屬於典型的衝擊平原。麵積約8萬平方公裏;海拔多在50米以下。冀中平原西起平漢路,東至津浦路,北臨平津,南至倉石路。該地區河流縱橫,水網密布,物產豐富,交通發達,具有特殊的戰略地位。”武定國站在地圖前進行講解冀中平原的特點,“它鄰近北平、天津、保定、滄州等城市,四十三個縣(有的縣是一部分區、鄉),人口800到1000萬北平是文化中心,保定學校也較多,所以該地區人民文化平均比較高,在抗戰前受北平學生救亡運動的影響也較大。”
據當年史料記載和特別小組的報告:平律附近,封建勢力大,土地集中,擁有一千頃土地的大地主,幾百頃者也很多。他們有的同時經商、做官,年豐下鄉,年荒入京。晉縣至高陽過去為產棉區,作為日本資本家的原料市場,中國華北四大銀行組織有棉業合作社,鼓勵產棉。冀中有一些現代工業,高陽有十餘個買辦性質的織布染色工業,棉紗都從日方購買,沒有獨立工業。因軍閥內戰,此起彼落,變動無常,沒有一個中心統治力量。
曆年來的內戰,每次都會波及冀中。因此該地民風彪悍。在沒有政府、潰兵土匪橫行的時候,老百姓自發組織聯莊民團。聯莊是群眾組織,但操縱在當地地主鄉紳手中,演變成為政權、武裝、甚至經濟的綜合性的臨時統治。
日軍的特務機關以天津為中心。冀中特務機關最為密集,而且有的已在當地活動了數十年。日軍對於平津一帶居民的人情、風俗、村莊、河川,甚至某住宅有炕幾個,能住多少人,都調查得很詳細。抗戰以後,特務機關活動更為猖獗。
該處地形較低,河流縱橫交錯複雜。大的河流有大清河、子牙河、滹沱河、永定河。正因為河流較多導致樹木叢生,森林遍地,雖不適於機械化機動,但是便於部隊的隱蔽。
7.7事變以後,國軍南撤,政權、保安隊都先國軍而逃。於是土匪蜂起,形成無政府狀態,維持會很快就組織起來了,漢奸活動已經表麵化。漢奸往往隻帶了一個日本顧問(日本浪人),幾個科長,就可以從天津坐船,到任邱、河間一帶當偽縣長。偽軍的組織林立,三人一師,五人一 旅,到處騷擾。尤其,沿大清河漢奸最為活躍。
在此混亂局麵下,上層地主資產階級都跑了,有的往平、津,有的隨國軍南退,有的不南不北,到天津英、法租界。隻有靠土地生活之中、小地主,還留在當地。因為大地主大資本家走了,使當時的聯莊組織沒有中心,民間存槍較多,自動形成了抗日武裝、聯莊和土匪。有的聯莊也以抗日名義出現,如抗日自衛團、抗日大刀會,大股小股,名義紛紛,實際是搶老百姓,壓迫群眾,還有的趁機會發洋財,希望當官,這類占最多數。
在此地,影響最大的前輩力量是呂部,該部1937年10月在冀中率部脫離國軍53軍,在冀中平原抗擊日寇。
我軍當前的態勢為:第3師(現為112師)101旅(224旅)301團(11團)駐易縣,103旅(獨立旅不再編製內)308團駐來源,發展方向為察哈爾境內。101旅307團(12團)、103旅309團進駐阜縣以東神男、靈山、王快鎮、陳莊一線,隨時支援滿城、完縣、行唐、曲陽等縣。102旅(225旅)305團(13團)、306團(14團)在滿城與完縣之間和徐水、定興之間,擇機越過平漢線挺進冀中。305團的發展方向冀中中、北部306團發展方向為冀中中、南部。
冀中活動的各小組發展不太樂觀,30個工作組,900人,總共發展武裝不足3000人,甚至有的工作組生存都成問題,不得不和其他工作組合並,所控區域狹小。原因是多方麵的,主要一點就是我們對冀中的複雜情況準備不足。在此地,如果沒有一支一定規模的部隊存在是很難開展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