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祿軍很快從地裏回來,黃瓜、豆角、番茄、茄子、青椒摘了滿滿一籃子,最上麵還放著幾個玉米棒子,另一隻手裏抓著一大把花生秧,綴著滿滿的沾著泥土的花生。
房長安無語道:“爸,我是順手帶點東西表達下謝意,不是送菜。”
“多帶點,沒事。”
房祿軍把籃子和花生秧都放下,從容問:“這都誰家的?”
家裏都是扯了瓜秧才種的玉米,現在還沒抽穗呢,花生也是如此。
房祿軍道:“玉米是民哥的,花生是四大爺的,就他兩家種的早。”
房長安拿個帶子,從老爸摘的一堆菜裏拿了一把豆角,幾根黃瓜,幾個番茄和青椒,兩個玉米棒。
房祿軍和從容摘花生,都道:“你多拿點。”
“沒必要,剩下的你們在家吃就行了,程老師家就兩個人,而且不一定愛吃呢。”
房長安先去了趟房殿秋家裏,她也剛吃完飯,蒸的包子,房長安又蹭了一個,邊在那啃,邊看著房殿秋給房影打電話。
房影不願意這麼早走,房殿秋猶豫之後,最終還是電視劇戰勝了房長安,決定晚一點再跟房影一塊回學校。
“那你們倆女孩子,路上要心一點。”
“嘁,你不一定打得過我們倆呢。”
房殿秋對他的叮囑直翻白眼。
房長安笑道:“遇到麻煩報我名字,不定有用。”
房殿秋自然更嗤之以鼻。
房長安回到家中,爸媽已經把花生摘了下來,放在盆裏用水一泡,嘩啦啦地洗洗,撈出來裝在塑料袋裏麵。
他牽出來自家的老式自行車,家裏常的“大架”,前麵有根橫梁,時候走親戚常被爸媽載著坐在這根橫梁上,後世這種老式自行車已經很難見到。
花生跟玉米棒子放在前麵籃子上,書包跟蔬菜綁在後座,收拾妥當,房長安推著自行車走出院子,房祿軍跟跟著他走出來,叮囑道:“路上慢點。”
“好。”
房長明和房嫣然也都跟著出來了,很舍不得大哥的表情,房長明依依不舍地叮囑道:“大哥,你下星期回來,再帶點好吃的啊!”
“嗯嗯!”房嫣然又在旁邊用力點頭。
“就知道吃,下星期回來我檢查你們倆的作業,考考你們,誰學的不好不準吃。”
前世房嫣然成績尚可,房長明初中都沒上完就輟學打工去了,這世房長安自然不願意讓弟弟妹妹還沿著前世軌跡往前走,要盡到作為兄長的職責。
揮別家人,他騎上自行車離開村子,好久沒騎過大架自行車,起初還真有點不大適應,好在很快熟悉起來,爸媽剛給車軸、鏈子都上過油,騎著很溜。
村後到河南地之間有片楊樹林,按房長安的記憶,明年河南地也會種上樹,屬於國家華北防護林的戰略範圍,會按畝樹發補貼,且種上的樹仍屬於個人,過些年長大了可以賣掉換錢。
即便河南地還沒種上樹,遊目一望,二零零三年的家鄉也是原生態的農村美景,樹木蔥翠,一片片田野延綿際,河水水位降下來後,也已經逐漸恢複清澈,水中蘆葦茂盛。
房長安騎車過橋的時候,還看到幾隻水鳥撲棱著翅膀,在蘆葦上飛來跳去。
這是河岸滿是垃圾的後世幾乎無法想象的場景。
但平心而論,如果可以選擇,房長安寧願選擇環境汙染的後世。
因為那個時候,他開著轎車,而不必風刮雨淋、嚴寒大雪都隻能騎著騎行車去上學;家裏蓋上了新房子,每個人都有一個大房間,而不是兄妹三擠在半間客廳裏麵;長明餓了點份外賣半個時送到門口,嫣然饞了隨時網上買一箱零食,抱著貓滿滿吃,而不必盼著大哥周末回家帶來幾包辣條;老媽常常會抱怨你們都還不結婚、那個護膚品不好用、這個手機功能我怎麼找不到了,但再也不必每為幾塊錢的柴米油鹽發愁……
如果能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求發展,自然是所有人都樂於見到的,但在現實之中,不論是國內現狀,還是國際大環境,都不允許。
既然如此,先解決溫飽生計,才有資格追求環保。
眼前這樣的原生態美景,以房長安的眼光來評斷,比後世去過的許多知名景點都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村子人每來來往往,有幾個人覺得幸福美好?
房長安在河北地頭停下車,在路邊拔了幾株叫不出名字的雜草,編成了一個螞蚱。
這是他大學時太窮為了哄女孩子特意網上查教程學的,第一次費了好大勁編了個包,沒啥用,那女孩後來找了個送LV的,雖然他網多,這個不收換一個送,不至於送不出去,但費這麼大勁不落好,還是有點受挫,於是改編螞蚱之類的玩意,省時省事,效果居然還更好,帶著這玩意刷過好多次身份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