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不許抵抗(1 / 3)

進攻北大營的南北二路日軍,沒有趁機從炸塌的圍牆缺口進攻去,而是停了下來。槍聲不也密。繼續由炮兵朝裏打炮。

事先日軍的情報已經摸得很清楚了。今天大營裏的旅長王以哲不在,由參謀長趙鎮藩代替。雖說如此,但兩軍實力相差太大。僅600多日軍,卻要進攻七千多中國軍隊防守的堅固大營。一比十幾,沒有把握。

參謀長趙鎮藩管理軍隊日常工作的權力,卻沒有直接指揮作戰的權力。隻要日軍不攻進去,北大營裏的官兵,又於沒有得到命令,也就不可能從裏麵打出來。日軍已有小分隊去割電線和電話線了。等截斷他們的獲得命令的通道,再加上不斷的炮擊,日軍可以確信,僅憑著600多人,就可以讓膽小的北大營第七旅7000多人,龜縮在裏麵,不敢動憚。等援軍到後,再一舉攻入。

日軍今晚的行動,關東軍總司令本莊繁並不知曉,天皇也不知曉。而是918事變三元凶,關東軍高級參謀“大刀”板垣征四郎,關東軍作戰參謀“大腦”石原莞爾,沈陽特務機關長“中國通”土肥原賢二,一手策劃的。原訂行動日期是9月28日,待當地的高糧等農作物均收割完畢,便於作戰。

但是到9月中旬,柳條湖事件的計劃在日本國內暴露。陸軍大臣南次郎等派參謀部作戰部長建川美次少將前來東北,轉達軍部不同意在近期內發動事變的意見,而建川美次是在8月間軍部人事調整時擔任該職的,也是參與策劃在東北發動事變的人物之一。9月15日,他在啟程之前有意向參謀部俄國組組長橋本欣五郎等人泄漏軍部的意圖。橋本立即利用建川與板垣之間使用的私人密碼本,向板垣接連發了三次密碼電報。第一次說:“事暴露,立刻堅決行動”。第二次說:“在建川到達沈陽前,應堅決行動”。第三次說:“國內不用擔心,應堅決行動。” 板垣接到橋本的電報後,與石原、花穀、今田等人反複研究,因得知建川預定在9月18日傍晚抵達沈陽,因此決定提前在9月 18日本關東軍,都駐紮在鐵路沿線,利用鐵路的便捷可以迅速調集兵力。(注:本段摘自《中國抗日戰爭史(上)》第一篇第四節。)

由於三元凶,都是中低級軍官,是“以下克上”,盡管參謀部俄國組組長橋本欣五郎,向保證“國內不用擔心,應堅決行動。”但總歸一顆心懸在關空中。他們也需要時間等待,國內的反應。假如本莊繁不同意,不派援兵,假如陸軍部堅決反對,柳條湖事變,就會流產。這樣,即便攻入北大營也沒有用。

由於事變倉促,當時土肥原還在日本。23時 46分,花穀正以土肥原的名義給旅順關東軍司令部發出第一份電報,謊稱中國軍隊在沈陽北部北大營西側破壞了鐵路,襲擊日本守備隊,日中兩軍在衝突中。

花穀擔心本莊繁不派援軍,又於19日零時 28分,發出第二份電報,詭稱北大營中國軍隊同日本守備隊虎石台連正在激戰,日軍陷於苦戰。

接到電報後,關東軍司令官本莊繁、參謀長三宅光治、參謀石原莞爾等人緊急研究對策,一致認為此時是訴諸武力的“絕好機會”。本莊繁當即決定,按照預定的計劃,迅速將主力集中到沈陽,先發製人,“懲罰”中國軍隊,占領東北三省。

……

日軍沒有攻擊來,而是停在大營外麵,這讓第七旅的官兵,以為這又是一場演習。裏麵的三個團,被軍官喝令著繼續睡覺。

外麵敵軍虎視眈眈,炮彈在頭上飛,轟隆隆的爆炸聲,不絕於耳,軍營的士兵卻被要求入睡。甚稱整個二戰期間,最獨特的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