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中隊長,一箱情願的將自己的失敗,賴到了蘇聯的身上。其實1931年的蘇聯,已經感到了納粹德國的威脅,他們盡管很想與日本爭奪遠東的控製權,但是害怕兩線作戰,並不敢過分的得罪日本。扶持和支援中國都是非常有保留的。更不可能,派狙擊手,直接參與中日戰爭,因為這樣做,等於是引火焚身。
所謂當官的動動嘴,當兵的跑斷腿,在零下二十多度的嚴寒中,想要邁過一千多米的雪坡可不容易。許多鬼子在指揮官的嚎叫聲中,沿著先前鬼子屍體指示的方向,連滾帶爬的往上衝。有不少人,表麵上是向前衝,實際上,剛成了向後退——他們滑倒滾了回去!
鬼子的重機槍,迫擊炮的火力掩護也逞得凶,一堆一堆的浪費彈藥——隔得太遠,打不著。
越是緊張,屠夫就越是冷靜。收割鬼子的效率就越高,這波衝鋒五六十個鬼子,才邁出了二三百米,鬼子的正副小隊長、正副曹長就被狙殺一空。剩下的鬼子成了無頭的蒼蠅,愣頭愣腦的照著先前的命令,向著所謂的遊擊隊陣地勇猛的衝鋒。
如果你的部隊當中,擁有機槍,那麼你會將機槍放在什麼位置?
正麵還是則麵?
一般人都會選擇放在正麵,和步槍手並排放在一起。因為現在毫不懂軍事的垃圾導演拍的垃圾電視電影都是這麼做的。他們拍的影視劇誤導了許多人。
實際上,機槍正確的擺放位置應該是側麵。最好是,在戰壕的一左一右,分別放置一挺機槍,這樣隻需二挺,就能守住整條戰壕。著名的索姆河之戰,德軍就是這樣擺放機槍的。那一戰,英軍在一天之內就陣亡六萬人。原因就在於,德軍率先發現了機槍能夠發揮最大威力的最好位置——側麵!而當時的英軍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以為憑著人多,就可以正麵衝開德軍的機槍陣地。直到戰後總結經驗,才知道,用步兵衝開這樣的陣地等同於自殺。
為什麼要側麵布置機槍呢?這是一個射角問題,從正麵看過去,由於敵軍一般都是散兵線,每一發子彈,最多隻能打到一個人,而且如果稍稍偏上一點,子彈錯過目標,就會打空。如果換成側麵,看上去,敵人是重疊在一起的。如果子彈的穿透力夠強的話,一發就可以殺死多個敵人。如果子彈沒有擊中射手想攻擊的目標,也不一定落空,很有可能打到後麵的敵人身上。
後來,有人做了實驗,認為側麵機槍的殺傷力,相比正麵機槍,要大三倍以上。至於俱體大多少,則取決於敵人衝鋒時的密集程度、地形、機槍的穿透力等等。
正因為是在側麵,所以,機槍手剛開始不能射擊,先等等,直到敵人進入自己的扇形射擊區域,才動手。
屠夫直到鬼子進入自己的扇形區。才放下當狙擊槍用的三八式,操起捷克式。向著從屠夫的這個視角看來,重重疊疊的鬼子,暢快淋漓的噴灑著灸熱的子彈,猶如揮出去的死神鐮刀,鬼子像韭菜一樣,一片片的倒下。
而此時的鬼子,由於失去了指揮官,沒有指揮,糾正他們的錯誤,仍向著實際上,一個人都沒有假陣地衝鋒。而屠夫手中的輕機槍,則被他們當成遊擊隊的一個隱弊火力點,並不怎麼重視。直到子彈收去他們的生命,才知道,這個火力點,有多麼的可怕。
僅僅換了一次彈匣,屠夫用四十發子彈,消滅了五十二個鬼子。
鬼子的一個加強小隊,就這樣在被屠夫一人,消滅在曆史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