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節 痛殲強敵(1 / 3)

第二道防線,其實才是真正的防線,第一道,僅僅是一條保證鬼子踏進炸藥陷阱的壕溝。除了一些觀察手之外,就沒有別人。

第二道防線,距第一道防線僅五十米,壕溝深二米,戰士們需要踩在板凳上,才能探出頭去射擊鬼子。

為了給陣亡的戰友報仇,鬼子又集中了一個中隊,以極為分散陣形,嚎叫著向前衝去。正麵寬度達到了一千米,平均人距,在三米以上,鬼子這樣做,大概是因為被炸怕了吧,為防止被一鍋端,所以,他們散得這麼開。

鬼子的英勇沒有白費,僅幾分鍾就占領了第一道壕溝。這道壕溝,不深,但是很寬,鬼子無法跨過,需要跳進來,再爬出去。這使得鬼子進攻的速度,遲緩了很多。當他們再爬出來時,麵對是暴雨一樣的子彈。鬼子無法衝鋒,隻能趴在戰壕中與遊擊隊對射。

但鬼子並不安全,因為五十米的距離,一般人是無法將手雷扔過去的,(普通戰士扔手雷的距離是三十米。)但龍將軍、屠倭、雷老虎、屠夫、小瘋、虎妞,他們個個可以做到。第一道防線又比較寬,也方便了手雷丟進去。雖然,其他五個玩家沒有龍將軍扔得那麼準,也能殺傷鬼子。

第一條戰壕成為鬼子的“死亡雷場!”

這次進攻的一個中隊的鬼子,十分七八,變成了手雷下的碎片。不過,消耗的手雷也比較多,但不要緊,倉庫裏有十萬個呢。哪怕不拔寶險,用手雷砸都能砸死這些鬼子。

剩下的鬼子想轍回去,但那有可能呢?凡是露出頭的,都會被小瘋和屠夫給爆頭。

50米的距離,對於手雷來說太遠,鬼子扔不過來,但對於炮兵來說,太近,很容易誤傷自己人,所以鬼子炮兵也不敢開火。得不到火力支援的殘餘鬼子,隻能躲在戰壕中,瑟瑟發抖,被動挨炸。

戰鬥了二個小時,這個中隊的鬼子全軍履沒。

不甘心失敗的鬼子,組織了下一波進攻,這次用了四個小隊。先是用大炮轟擊十分鍾,然再發動進攻。第二道防線,窄而深,炮彈很難正好落進戰壕中,殺傷力自然不大。當這四個小隊的鬼子,衝上來時,碰到了同樣的命運。

有來無回啊。

這不是肉包子打狗,而是飛蛾撲火。

至此,鬼子已經傷亡了七八百人,照一般的軍事常識,這叫失去了戰鬥力,不能再打了。但頑強的鬼子,沒有這個觀念,他們報仇心切。想做最後一次衝鋒,這一回,所有人都拉上去。不成功則成仁!

為了最後的決死一戰,鬼了調整了炮兵陣地,以期達到最佳的精度。衝鋒的士兵,身上綁滿了炸藥和手雷,打算用“肉彈”突破那道死亡陣地。企圖,用武士的精神,摧毀支那人的意誌。

殊不知,鬼子這樣做,正好落入了倭屠為他們精心準備的陷阱。

當第一發炮彈,落下來的時候,屠倭就是一陣狂喜,他命令裝甲列車,立即出動。鐵道上的厚厚的積雪,早已被清掃一空,這一段是能夠正常通車的。缺乏高級指揮官的鬼子,太粗心了,當他們越過鐵路的時候,並沒有去思考,沒有積雪的鐵路,意味著什麼。

從縣城火車站到這裏,十五分鍾就能到。鬼子這次炮火準備的時候特長,(由於是最後一次進攻,所以鬼子炮兵得到的命令是,打光所有的炮彈。)裝甲列車趕到時,鬼子炮兵還在開火呢。

日軍的裝甲列車,由八節車廂組成:第一節是材料車,裏麵裝載著鋼軌、枕木和修路器材,以便隨時修複鐵軌。第二節是炮台車,車底部和外側是50毫米厚鋼板,和一尺厚的鋼筋水泥加固。炮台車有三層,下層安裝一門150毫米重炮,中層安裝75毫米山炮六門,上層安裝四挺重機槍和四門51毫米迫擊炮;第三節為機槍車,采用75毫米厚的鋼板裝甲,車廂兩旁布滿百餘個射擊孔,總共裝備了十四挺輕機槍和八挺重機槍;第四節是火車頭;第五節既是指揮車兼餐車,采用100毫米厚裝甲保護;第六七八三節車廂是運兵車,裏麵搭載步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