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節 外交策略(1 / 3)

先簡述一段曆史:《李頓調察團》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中國駐國際聯盟代表施肇基奉令,於9月21日向國聯理事會控告日本侵略中國領土,破壞國聯盟約。(注:1)要求國聯采取行動,製止日本對和平的威脅和形勢的惡化。“使危害和平的局勢不致擴大”,並恢複到事變爆發前的狀態。

國際聯盟在英法等大國操縱下采取了縱容態度,國聯理事會就日本武裝侵入中國東北問題爭論了3個月,作過多次決議,既不敢譴責日本,也不能製止日本擴大侵略。在中國代表的一再要求下,1931年12月10日,國聯理事會終於通過決議,決定派遣一個國聯調查團到遠東實地調查“九一八”事變情況。

調查團遠沒有現在的聯合國安理會有權力,它的的任務“隻限研究中、日糾紛的背景,向國聯提出報告,而無權幹預兩國的軍事行動或建議雙方直接交涉。”

1932年1月21日,國聯調查團正式成立。調查團由英、美(注2)、法、德、意等5個國家的代表組成。團長是英國人李頓爵士,故亦稱李頓調查團。

調查團臨行前,國聯行政院規定他們除調查日本在中國發動“九一八”事變而形成的滿洲問題外,也調查中國的一般形勢。因為日本當時宣稱,由於中國的政治形勢關係,中國政府已不能履行它的責任,即不能保護外國利益,特別是日本在滿洲的條約權利和利益。

李頓調查團裏都是聰明人,許多人都是中國通。他們對918之事,早已心知肚明,說白了,不過是用來協調列強之間的利益平衡罷了。所以,精明的李頓爵士,不是首先去遭受日軍鐵蹄蹂躪的中國,而是去詢問各個帝國主義國家對該事變的態度。

1932年2月3日,調查團由法國勒哈弗爾港出發,到倫敦、華盛頓。29日到達日本,在東京10天,拜會日本天皇裕仁、首相犬養毅,參拜靖國神社。3月14日抵達中國上海。26日在南京與蔣介石、汪精衛、宋子文等會麵。然後遊山玩水,蕪湖、九江、漢口、重慶、宜昌、濟南、天津等地,都留下了他們的風光照。

4月21日才抵達沈陽。

這時,日本已經完全占領和控製了中國東北,泡製了偽滿洲國,迫使李頓調查團承認既成事實。

在東北,調察團與日本關東軍司令官本莊繁、偽滿洲國溥儀及其官員會晤,查看了“九一八”事變現場。日本為了使調查團難以了解真相,關東軍將調查團任何時候,要看的任何地方,都粉刷一新,企圖掩蓋真像。但調察團裏沒有傻瓜。早已心知肚明的調察團,隻不過是礙於成員國——中國的強烈要求,派個團來,以示安慰罷了。

李頓調查團在中國東北活動了一個半月。1932年9月4日調查團完成調查報告書,各委會簽字。報告書共分10章,文長272頁,約14.4萬字,報告書雖然肯定東北是中國領土一部分,主權屬於中國,對事變經過和偽滿洲國也有某些公正和客觀的敘述。

史學界對調察報告如此評價:“……總體上模糊是非、混淆黑白,充分暴露了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對日本侵略中國東北的綏靖政策。”

報告書認為:

中國抵製日貨運動是“中日衝突的重要原因”!

蘇聯的“共產主義目前的傳播”是造成“九一八”事變的最重要因素。

將日本侵略中國的原因,解釋為中國抵製日貨運動!!!將“共產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解釋為918事變的重要因素!!!而日本則成了防止“共產主義”幽靈擴散的英雄!是帝國主義陣營的排頭兵。日本人已經很無恥了,國聯也不遜色啊。

最後,報告書,對於“九一八”事變的解決,提出如下建議。

不應該維持“滿洲國”的現狀,也不應恢複到“九一八”事變以前的狀態,而是應該中日兩國都從中國東北撤出武裝力量,中國東北由西方列強各國共管。

1933年2月24日,國聯大會以42票讚成,日本1票反對,通過了19國委員會關於接受《李頓調查團報告書》決議,重申不承認偽滿洲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