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節 侵掠如火(1 / 2)

朝鮮境內日軍兵力空虛,而義勇軍這一邊卻是百戰雄師,無論兵力、武器、民眾支援,都在優勢。換句話說,天時、地利、人和都在我方。所以,三路大軍幾乎是以行軍速度攻城掠地的。

11月2日,義勇軍騎兵團占領了,大館、雲山、博川、德川等數個城鎮。11月4日,第一旅占領了平壤,隨後緊跟著潰退的日軍,直逼漢城。11月5日第三旅抵達朝鮮北海岸的戰略中樞元山津,至此義勇軍在短短的五天之內,已經席卷了半個朝鮮,形成三路並進,勢如破竹之勢。聲勢之大,震動了全世界。

與此同時,日軍第19師團,彙同剛從本島支援過來的第6師團,於3日渡過了鴨綠江。屠夫所率領的狙擊大隊,且戰且退,最後花整為零,消失在密林之中。

東北方麵。

日本關東軍與東北軍開始和談,和談期間,全線停火。東北軍不打,義勇軍黑龍江方麵軍主力部隊獨木難支,隻有停火。

國內方麵。

全國抗日熱情高漲,商人罷市,學生罷課,工人罷工,要求日寇滾出中國。

國民政府譴責東北邊防軍,批判其繞過國民政府單獨與日軍媾和的“無政府主義”,勒令其終止和談,要“畢全功於一役”。同時,轍消了張學良的國民革命軍海陸軍三軍副元帥之職。

作為抗日先鋒的義勇軍,盛讚其“英勇抗戰,揚國威於異域”。升黃顯聲為上將,衛華為中將,成立黑龍江特別邊防區,任命黃顯聲為邊防區總司令,衛華為副總司令。

張學良對國民政府的譴責噗之以鼻,反駁蔣介石“挾百萬雄師,不思禦外辱,而兄弟鬩牆。”大肆批判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是倒行逆施,不顧民族之危亡。

國際方麵。

日本退出國聯。英、法、美等國支持國民政府與日本和談。蘇聯支持國民政府抗日,同時卻在暗中加快蒙古獨立的進程。

義勇軍在朝鮮的出色表現,猶如一塊投進湖裏的石頭,激起千層浪,而浪潮的中心,義勇軍獨立師卻很平靜。步兵第一、二旅,彙同朝鮮師包圍漢城之後,未見有什麼動靜。

當然平靜的是表麵,下麵卻是暗潮洶湧。

屠倭道:“漢城是京元關鐵路、新義鐵路、京釜鐵路,三條鐵路交彙之處,為日軍殖民朝鮮的心髒。全市被海拔500米左右的山和丘陵所環繞,北有漢山、道峰山、鷹峰;東北部有水落山、龍馬峰,南部有官嶽山、三聖山、牛眠山,易守難攻。朝鮮日軍采取收縮防線,集中防守的方式,將鄰近各市縣的兵力全都集中於此。這進一步增加了我軍攻城的難度。除此之外,讓人更擔心的便是漢城西南45公裏處的仁川。如果我們久攻不下,日軍再從此登陸,配合著從背後包抄過來的第19和第6兩個師團,我們將……”

後世的朝鮮戰爭,美國著名的仁川登陸,誰不知道啊。如果日軍也來這一套,獨立師可沒有誌願軍來支援,必將死無葬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