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5月31日(注1),塘沽的天空灰蒙蒙,早上9點多鍾,忽然起了大風,東方的天空像是老天爺在大手筆的傾倒著濃墨。不一會兒,就染黑了半個天空。
烏雲越來越低,越來越黑,在大風的吹動下,向著小小的塘沽壓來。路上行人已絕跡,隻有東一塊,西一塊的藥膏旗還挺立著,在狂風中,高高的飄著,顯示著大日本黃軍的威儀。
要下雨了……
中日停戰談判在緊張的進行著。準確的說,是日方磨刀謔謔將刀架在中方的脖子上,威逼下的談判——城下之盟。
中方首席代表為國民政府參謀本部廳長熊斌,代表有:鐵道部政務次長錢宗澤、北平軍分會高級參謀徐燕謀、軍分會顧問雷壽榮、李澤一,及華北第一軍團參謀處長張熙光。
日方首席代表為關東軍副參謀長岡村寧次,代表有:關東軍參謀喜多誠一,炮兵參謀遠藤三郎,步兵參謀藤本鐵雄、師參謀河野悅次郎、騎兵參謀岡部英一、公使館武官永津左比重。
中方代表一言不發的聽著日方早就擬好了的和談條件。
中方代表不是不想發言,而是沒有資格發言,他們隻能說“同意”或者“不同意”。“不同意”這三個字日方又規定不許說。因為這是中方向著日方請求和平。實際上就是在請求投降。
戰爭打得一敗塗地,還有什麼好說的?
所謂和談,也必須有一定的實力,才有資格談,麵對日軍第6和第8兩個師團,加兩個混成旅團(第14和第33),一個飛行大隊,共約8萬餘人。以及偽滿軍數萬人馬:張海鵬、劉桂堂、李壽山、程國瑞、邵本良、丁強等部。
國民政府組織了7個軍團,13個軍(含騎兵軍一個),36個師(含騎兵師6個),15個旅(含騎兵旅2個,炮兵旅3個)及各師直屬單位,共計25萬人。從臨榆(山海關)到赤峰,沿著長城南北密集部署,原本以為,憑著防守的地利優勢,憑著百姓支援的人和優勢,憑著人數眾多的數量優勢,可以扛住共計才十萬餘人的日偽軍的瘋狂進攻。誰知仗僅僅打了三個月,前後僅80天,盡管其中一度出現過反複爭奪,還出現了29軍在喜峰口,一夜用大刀砍掉四五百個鬼子的大捷,但還是輸了,參戰各軍向南向北,潰不成軍。如今的平津地區(北平到天津)已成孤島,十萬日偽軍兵臨城下,呼吸間就可以揮軍華北。
東北淪陷、平津危機、華北危機、中華民族危機!
日軍步步緊逼!
然而蔣介石始終認為,剿匪是第一位的,抗日是第二位的。寧可向日本乞降,也不願從剿匪的前線,調來一兵一卒,用於抵擋日寇。
日寇自北而來,其中有多次可以禦敵於國外之外的最佳時機。然而每次都錯過了!
第一次,當日本關東軍被義勇軍團團包圍在長春狹小的地區的時候。張學良的十萬大軍匆匆忙忙的趕去收果子,這時國民政府隻需要派出五到八萬人,跟在張的後麵,進入東北。就能將整個東北的局勢控製住。不需要打什麼仗,用這幾萬代表國家的軍隊,就能逼著義勇軍和東北軍與日寇死磕到底。如此隻需三個月到半年,就能轍底的消滅在關東軍,並收複東北,同時還能完成對東北實際上的統一。也就不可能出現,後來的“借道陰謀”了。
然而這次天賜良機,國民政府沒有抓住。他的百萬大軍,8500萬軍費都拿去“剿共”了。
第二次,日軍被打得體無完膚,不得不玩“借道陰謀”的時候。
由於日軍的後花園——朝鮮,被義勇軍獨立師一把火燒成瓦礫,日本經濟元氣大傷,再加上戰死高達近二十萬。日軍已經沒有能力再從義勇軍和東北軍的夾擊下,將被圍困的關東軍救出來。
這時的國民政府,隻需要高調抗戰,嚴令張學良堅決消滅日軍,徹底的將日軍給趕出中國去。那麼也將是另一種結果。
然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讓國民政府認為這是一個最好的求和機會。而日軍也在談判桌上同意,隻要中國軍隊讓開一條道,便轍回到918事變之前的狀態中去。正當協議簽署,東北軍讓開道,準許關東軍轍出沈陽,舉國歡呼抗戰取得偉大勝利的時候,日軍突然翻臉了。
日軍兵分二路,一路以第14師團為主力,從遼寧關東洲出發直插沈陽。另一路以第19和第6師團為主力,從鴨綠江東岸,夾擊沈陽。而“借道”途中的關東軍第2、8、10、20四個師團的殘餘,近十萬餘人,則猛的跳進了夾道歡送的東北軍隊伍當中,展開了白刃戰,東北軍措手不及,一轉眼就被打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