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節 同盟軍的命運(1 / 2)

1935年的中國,猶如大災將至的前夜,黑暗得可怕,正是“烏雲壓城,城欲摧”之際。而《塘沽協定》的簽訂,猶如在烏雲之中,又潑上濃墨。全中國的百姓,處在軍閥混戰,列強壓迫雙重水深火熱之中。隻覺得天地一片黑暗,既看不到前途,更不知路在何方,而多倫的收複,猶如一道閃電,霹開了天地,在萬裏烏雲的之中,撕開了一道裂逢,透下了一束陽光。這束陽光雖不強,但卻萬眾矚目,讓災難深重的全國人民,看到了勝利的希望。

世界震驚,舉國沸騰!

由於總指揮是吉鴻昌,而攻下多倫最主要也是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所以同盟軍在全國的百姓心中,成為一麵抗日旗幟。各地抗日組織、愛國團體和愛國人士(將領),或函電交馳,紛紛祝捷;或捐錢捐物,支援前線;或強烈要求蔣介石授馮以重任,供給糧彈,收複東北。

張家口,同盟軍總司令馮玉祥接到捷報後,當即揮毫潑墨,寫下《戰多侖》“殷殷碧血遍荒邱,曠世勳名萬古流。報道山河歸故主,滿廷賊燴盡含羞。”寫罷扔筆,提紙自顧,默念數遍,哈哈大笑。

總參謀長為邱山寧見此詩既說明了多倫血戰的艱苦,又道出了國民政府,不思禦敵,反而將槍口對準自己,做盡親者痛,仇者快的惡事。便建議道,可拿去報社,並通電全國!馮社祥點頭應充,卻不想因此詩,惹惱了南京的蔣某人,讓抗日戰爭,又多了一些變數,和困難。

情報處的科長來了,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彙總各處情報,摘其簡要,歸納整理,報與馮玉祥。基督將軍見他來了,眉開眼笑,道:“有沒有中央軍轍軍的消息?”

“報告總司令!”科長,抬頭、挺胸、收腹,一個標準的軍禮敬出,然後才道,“今天察哈爾剿匪總司令龐炳勳,集結了二個師的兵力,對我進行輪番猛攻,我部誓死保衛家園,與中央軍血戰到底。使敵寸步難進。但是戰士們缺乏武器彈藥,傷亡很大。昨天下午多倫收複的消息傳到後,我軍將士越戰越勇,而中央軍出現了明顯的指揮猶豫,調度失當,被我軍找到機會,全殲了萬福麟的第119師一個團。此後兩軍偃旗息鼓!直到今天都無戰事!”

“好啊!對這些人,就是要狠狠的打,打到他們肉痛了,就不敢隨便來了!”總參謀長邱山寧拍掌道。

馮玉祥凝眉沉思片刻,忽然微笑道:“萬福麟原本為東北係,改旗易幟後,雖說接受了南京的改編,但是在蔣某人那裏,仍然是外人。這次他丟了一個團,我料定蔣介石必定借機削弱東北係的部隊,不但不會給予補充,還有可以轍掉他這個團的番號。到時候,萬福麟就會看清他這良禽所托非人!以此為榜樣,其非嫡係部隊,必將感到唇亡齒寒,出兵不出力,陽奉陰為,今後他龐柄勳的話也就不靈了,我們的好日子即將到來。唉,大敵當前,卻手足相殘,吾輩軍人的恥辱啊!”

總參謀長邱山寧讚掌又讚,“馮司令料事如神!”

情報科長打開文件夾,逐條彙報起來。

“上海各團體救國聯合會致電我部和吉鴻昌,稱讚說:“政府之所不敢為者,而公等為之。政府之所不能克者,而公等克之。盡籌碩劃,豈惟大快人心,直使今後之欲為石敬塘、秦檜者,將有所畏懾,而不敢逞行其私。”

李烈鉤、程潛、蔣光鼐、蔡廷鍇、李宗仁、李濟深、陳銘樞等先後電賀我部克服多倫。電文說:“捷音傳來,邏邇欣慰。激已死之人心,伸大義於天下。”表示“從種種方麵設法策應”。

天津《益世報》在《再論察局》一文中指出:從“九一八”起,“我們隻有失陷領土的故事,並沒有什麼人做過收複失地的工作”;現在“有之,吉鴻昌收複多倫為第一次。”切望“當局勿功秦檜而罪武穆”。

……

馮玉祥問道:“有沒有收到捐款?”

雖說取得了大勝是一件喜事,但打仗靠的還是錢,光有振奮人心的消息是不能當飯吃的。如果籌不到足夠的軍費,恐怕不等中央軍來打,同盟軍就自行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