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節 妙計脫身(1 / 2)

認了馮玉祥當大哥之後,衛華不急著走,天天參加各種集會,憑著一張三寸不爛之舌,逢會必講他的抗戰故事,未了還表演一下雜耍,拔掉一棵樹,扛上一頭牛什麼的,觀之者莫不驚歎於衛華的神力。原本他們並不相信,衛華一刀難砍死幾個鬼子,眼見為實,看了雜耍之後,疑慮就消除了。誇讚聲如潮。一些鄉紳紛紛請客,衛華帶著屠倭,吃了喝了,還會收到大筆的捐助,沒幾日,總額便達到了十萬之巨。看得馮玉祥眼都紅了。

伴隨著捐款而來的還有各種各樣的扁額,各報社的記者,諸如“蓋世英雄”“第一抗日名將”“威震敵膽”“力能拔山”等等諸如此類的高帽子,一頂接著一頂,全往衛華的頭頂戴。

這些高帽,數量太多了,換成紙做的,也會將衛華給壓死。但麵對每一頂高帽,衛華都是欣然受之。這些神態看到馮玉祥的眼中,他暗想,“四弟終究是太年輕了,架不住奉承如潮,酒池肉林啊。”如此看來,四弟也就是匹夫之勇,先前聽聞傳言,捧他為第一英雄,實在太過了。

當然,馮玉祥心中老掛念著那一批軍火的事,但又不好直接問衛華,怕被人小瞧了。等了幾日,未見送來,越發的著急。後來又一想,急什麼呢?這批軍火在自己的地盤上,還能飛了?於是放下心來。

與此同時,日本不甘心於失敗,想奪回多倫,但勞師久疲,武器彈藥又被槍,兵力不足,糧草不齊,短期內無力再戰。日軍便作了二手準備,一是在國內征召在鄉軍人,補充兵力,組建新的師團。二是策劃東蒙獨立。

這一天,馮玉祥聞得戰報,說是日軍在蒙古活動加劇,妄圖策動東蒙獨立。少數王公貴族難以按捺“獨立”野心。蒙古王爺——德王,經不住鬼子的拉攏,蠢蠢欲動。

德王生於1902年,6歲繼承王位,10歲晉升和碩杜稜親王,22歲升任錫盟副盟長。他自幼熟讀《四書》、《五經》,諳熟漢文。比起那些迂腐老邁的王公,有思想有精力,頗具號召力。

1929年,德王被南京政府委任為察哈爾省政府委員。關東軍認準了德王可利用,多次上門遊說拉攏。九一八事變後,錫盟盟長索王在德王和關東軍內外壓力下稱病去職,德王代之,由此掌握了盟務大權。

出任盟長後,德王實力大增,野心開始膨脹,妄想著複辟大元帝國。而南京政府為了防止西蒙步偽滿的後塵,不得不派人前去安撫。1932年秋,蔣介石在武漢召見德王,但未應允其“蒙古旗宣撫使”的職務要求,德王十分惱怒。

1935年3月(實際曆史為1933年3月,以後不再另行說明),關東軍西侵熱河,4月再占察東多倫。德王決計乘勢破釜沉舟,加速“獨立”。

長城抗戰失利,《塘沽協定》簽署,雖然現在同盟軍又收複了多倫,但同盟軍不是國家。這讓德王看到了國民政府的軟弱無能,他的膽子大了起來,遍發貼子,準備召集西蒙各旗王公開第一次“自治會議”,為最終獨立走出第一步。

照原來的曆史,德王開完會後,便聯合那些王公,聯袂向南京政府發出請求“自治”的通電,沒有得到同意後,又於8月14日,再電南京政府,宣布西蒙準備成立“自治政府”,局勢驟然緊張。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後,德王和蔣介石各有讓步,決定成立直屬行政院的“蒙古地方自治政務委員會”。由於其他王公大多年邁多病,“蒙政會”大權一開始就落在德王之手。

“蒙政會”成立不久,德王感到不但“獨立建國”願望沒有實現,其活動還要受國民政府,甚至是察哈爾、綏遠兩省的製約。加上關東軍加緊對德王的策動工作,向其提供了大量槍彈和經費。於是,他決定鋌而走險,徹底走親日路線,頻頻與關東軍接觸,商討建立“蒙古國”事宜。

國民政府不斷接到相關密報,為了防止西蒙全部被德王裹脅而去,南京方麵先聲奪人,於1936年1月25日,明令將“蒙政會”一分為二,另行組織“綏境蒙政會”,將德王所轄一部分改稱“察境蒙政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