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節 易守為攻(1 / 3)

咚咚的鼓聲震動大地,嗚嗚的牛角聲響徹雲霄,甲胃鮮明、士氣高昂的騎一師集合完畢。衛華作了簡單有力的演講之後,便高聲呐喊,“解放外蒙古,堅決維護國家領土和主權的獨立和完整!”將大刀往西北一指,“出發!”

最先整編完畢的是騎兵第一師。騎一師,轄二旅四團,每團轄三營,每營轄四連。二個突擊連,主要武器為35式突擊步槍,一個機槍連,擁有35式(仿捷克式)輕機槍30挺,10挺35式通用機槍。一個炮兵連,擁有75步兵炮四門。共計擁有騎兵11000名,馬18000匹。

士兵除了騎馬之外,還有馱馬,全師都實現了騎兵化。即所有人員包括後勤人員,都可以上馬,以便保持部隊的高機動性。

相對於這一時期,國內一個騎兵師,才一千多人馬來說,這樣的一個騎兵師,從編製上就是別人的十倍。火力更是遠遠的勝出。當時全國(除黑龍江外)騎兵共有6個軍的番號,其中屬東北軍係統的2個,屬西北軍、晉綏軍、馬家軍、中央軍的各1個。這樣的一個騎兵師,大概相當於全國騎兵實力的一半。

為什麼優先整編騎一師?除了騎一師成立時間長,紀律優良,軍事技術過硬之外,更重要的是為了義勇軍的蒙古戰略服務。

先簡述一段曆史。

1911年,辛亥革命徹底推翻了清朝政府。“中華民國” 建立。

然而在那樣一個封建廢墟上建立起來的“中華民國”,不可能擁有強大的政治力量。中國不久就進入了混亂的軍閥割據時代。蒙古的獨立活動就是在這一時期開始的。

武昌起義獲得成功,引發了多米諾骨牌效應。中國各省紛紛響應,宣布獨立,擺脫清政府的統治。外蒙古同中國其它各省一樣,在上層王公的帶領下宣布獨立。然而不同的是,沙俄通過多年的經營、分化、瓦解,已在政治上、經濟上和軍事上完全操縱了外蒙古。

當武昌起義成功後,宣布獨立的中國各省開始重新統一、建立“中華民國”時,外蒙古脫離了這一進程,宣布獨立建國。事實上,外蒙古從那時起,已經變成了沙俄的保護國。

袁世凱竊國成功後,開始就蒙古問題與沙俄展開艱苦的談判。俗話說:弱國無外交。談判的艱苦程度也就可想而知。經過努力,終於迫使沙俄做出讓步,承認外蒙是中國的領土,條件是在外蒙古實行“自治”。也就是說外蒙古在名義上屬於中國,實際上外蒙古掌握在沙俄的手中。

1918年,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沙俄政府被徹底推翻。失去“主子”的外蒙古,開始與中國進行取消“蒙古自治”重新回到中國懷抱的談判。

1919年,段祺瑞政府派出徐樹錚,率兵進入外蒙古,接替了當時正與外蒙古進行和平談判的陳毅將軍,用鐵腕政策迫使外蒙古放棄自治,外蒙古重新徹底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但是這種不留情麵的鐵腕政策,讓外蒙古上層王公們懷恨在心,他們勾結流竄到外蒙古的沙俄恩琴白匪,向中國駐軍發難。中國駐軍寡不敵眾,被迫撤離庫倫(今烏蘭巴托),一部分返回內地,一部分轉移到買賣城,準備再戰。

同期,十月革命的“春風”吹到了外蒙古大草原。貧苦牧民出身的蘇黑巴托爾和喬巴山組建了“蒙古人民黨”。1921年,蒙古人民黨的軍隊在蘇俄的大量武器裝備援助下,開始向買賣城的中國軍隊進攻。中國軍隊戰敗,被迫撤出買賣城。從此中國軍隊再沒有進入外蒙古。

1921年3月19日,蒙古人民黨宣布成立“蒙古臨時人民政府”。這與在庫倫的蒙古上層王公和恩琴匪幫形成了對立。由於實力相差懸殊,蒙古人民黨決定引狼入室,邀請俄紅軍入蒙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