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節 軍火生意(1 / 2)

各國公使、大使帶著雪片一般的定單來到了黑龍江。

黑龍江從沒有沒有這麼熱鬧過。

從前黑龍江的義勇軍是倒處求人,現在轉變成了到處被人求。

這種感覺真好!

俱體到屠倭本人,則是“快樂並痛苦著”。在路上有人堵,在家有人等,在辦公室有人圍,這些使者,如蒼蠅般圍著她轉。

衛華反倒比較輕鬆了,因為不論是誰來了,他隻需一句,“這事歸屠政委負責!”就可以輕鬆的打發過去。

相比這個世界,至少先進了十年的武器,為什麼打算賣出去呢?有三個原因,一則還貸壓力。二則建設包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三則既便不賣,過二三年,各國也能生產同等或者更好的武器出來。賣武器給各國,有助於打壓各國的科發力量,並促進黑龍江研發力量的增長。

不過,產能畢竟有限啊,一年隻能生產2000輛坦克,900架飛機,既便三班倒,增加人員,所榨出來的產能也很有限。

這便是為什麼這些大使公使,圍著屠倭轉的原因了。

屠倭定下政策,采取要麼大批量的供給,要麼一個零件都不賣的原則。

不要以為隻有黑龍江才會仿造別人的東西,加以改進後超越,各老牌大帝國,他們的工業能力比黑龍江要強多了。要是賣個幾輛過去,經他們一分拆仿照,那黑龍江還有什麼利潤可言?

第一個供給的是俄國,(為了平息俄國的憤怒,沒辦法),訂單為500輛坦克,400架飛機,坦克每輛“便宜價”70萬華幣(華幣即黑龍江銀行發行的與黃金等價的貨幣,一元相當於一美元,或四銀元。)飛機每架50萬華幣。付貨方式為分期,即今年供五分之一,明年供應五分之二,後年供應五分之三。

俄國大使說價格太高了,這一輛坦克相當於國際上第二貴的坦克十輛了。屠倭問他,不要是不是?那我們與德國簽,後麵還有一大群國家在排隊,如果不是因為俄國是我們的“老大哥”,這價錢,怎麼會這麼的便宜?

根據朱可夫以及國內坦克專家的性能評估,他們認為一輛T-35相當於三十輛T-28甚至更高。因為T-28再多也打不動T-35啊。盡管這個價格可以生產T-28二十多輛。從戰力的提升來說,用這樣的價格購買,還是值得的。

合同雖然簽了,但是用的卻是華幣。這又讓俄國苦悶了一把。照俄國的統帥部的意思,這些東西是用欠債相抵的,黑龍江欠著俄國15億美元的貸款呢。這一筆就是5億5千萬。問題是黑龍江隻收華幣。而俄國手中又沒有華幣,那麼隻好向黑龍江出口大量的物資和機器,以換取華幣。但短時期間,哪能湊夠這筆巨款?隻好用國庫黃金購買華幣,補上不足。

俄國財政空前的緊張起來。大量的建設計劃,不得不停止,新型坦克的研製計劃由於缺少資金而中斷。這讓俄國在後來暴發的入侵芬蘭、波蘭和衛國戰爭中,償到了惡果。

華幣與美元,隻一詞的不同,就讓俄國償到貨幣戰爭的厲害之處。這也更堅定了屠倭要用華幣與美元展開一場就“國際通用結算貨幣地位”的爭奪戰。

第二個供給的是德國,俄國的軍事實力強了,德國也要有相應的提升才對。要不然,沒有壓力的俄國怎麼會老老實實的將錢送來?但是,黑龍江沒有海路,西伯利亞大鐵路又掌握在俄國人手中,想從這條鐵路上,將東西賣給德國根本不可能。所以,訂單執行日期被延後。直到義勇軍擁有出海口,才能執行。好在現在是1935年,與俄德戰爭暴發還有幾年呢,也不急於這一時。

第三個供給的是美國。美國與中國沒有根本利益上的衝突,不怕他們拿著黑龍江生產的東西,來打黑龍江。同樣的,合同執行的日期也要推後了,起碼要等二年。

供貨日期都排到二年以後去了,其他的國家如英法意,隻能幹著急,不過他們為了不出現像俄國那樣由於沒有華幣而到時候手忙腳亂,開始與黑龍江進行外貿往來,以儲備華幣。

T-35的實際成本隻有20萬銀元(即5萬華幣)售價卻是70萬華幣,是成本價的14倍,屠倭不是一般的黑啊。

然而明知道要挨宰,世界上各國還排著隊,伸長了脖子待宰,這就是技術霸權的優勢了。原時空的歐美各國,可沒有少做利用技術霸權,而進行不等價交易的事。中國吃夠了虧。在這個時空,有必要賺回來。所以,雖然做得心黑,但屠倭以及衛華他們,心理上並沒有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