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統帥,最怕的就是不知兵……這個兵,包含二方麵的意思,其一兵法,其二部隊情況。
衛華雖然一直在帶兵,是義勇軍的締造者,但畢竟已經相隔十年了。這次任務以來,又長期處於最高層,沒有深入基層連隊,無從得知部隊的士氣和訓練情況。僅有的印像,也隻是參觀調查後得到的,真正到了戰場,麵對艱苦卓絕的大戰,軍隊表現如何,心中沒底。
從三月到五月的軍隊表現來看,衛華很不滿意。解放軍雖然作戰部隊隻有三十萬人,但後方起碼有上百萬軍隊體係的人在為這支部隊服務。而朱可夫的五十萬軍隊,那是連搞後勤的都算在一起的。二者相比,其實兵力上我方還要占優的。再加上超出蘇軍許多倍的裝備和技術優勢,將這場戰爭打成膠著戰,真是很不應該啊。
分析原因。
第一, 應該是士氣。
衛華在療養所呆了二個月,全國風聞他被解除職務了,這對解放軍的士氣打擊很大。讓廣大的幹部戰士人心浮動,無心作戰。士兵失去了一個祟拜的偶像,軍官們人人自危,不知何時無常的命運會降臨到自己的頭上。
對士氣更大的打擊是政委製度。如果黨派的是那些戰功卓著的老幹部來充任政委,也許還不會發生那麼嚴重的問題。可偏偏派來的全都是剛從軍政大學畢業,嘴上無毛的小夥子。他們屁軍功都沒有,更談不上什麼資曆了,再加上年輕易衝動,不顧一切強行推行……
雖然解放軍講究,能者上,庸者下。但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一般來說,才能隨著資曆的增長而增長。再加上這些年輕同誌,辦事缺乏靈活性,死搬教條,不管條件有沒有成熟,就企圖將自己的權力淩駕在一刀一槍,費了十幾年功夫,拚上來的軍事首長的頭上。
這讓廣大的幹部戰士如何心服呢?心中不服,打起仗來,自然不賣力。
軍隊中甚至產生了一種想法,流血流汗不如向黨靠攏,拚死拚活不如拍馬屁。幹部戰士沒有了殺敵報國之心,全都想著走捷徑,入黨,當政委……如此這般,誰還拚命殺敵?
為了改變這種投機取巧的風氣,必須讓由政委組成的教導團,打出威風來!隻有當這支部隊,人人都成為威鎮敵膽的英雄,才能讓全軍心服。
衛華將這個想法,寫成報告,彙報給中央,取得了中央的支持。考慮到這支由政委組成的教導團沒有能帶兵打仗的人才,一般的將領派過去,又擔心鎮不住,故中央將這支部隊放在衛華的名下,由他直接領導。
第二、後勤問題。
後勤是一個老大難問題了。過去解放軍也遇到過。特別是解放大西南,大西北的時候。越是交通不發達的地方,這個問題就越突出。這次收複國土之戰,參謀部也是極為重視後勤問題的。軍隊還沒動,就開始修路架橋。原來沒鐵路的蒙古修起了鐵路,原本有鐵路的地方,改成了複線。
除了鐵路,還有並行的公路,以及修建機場,開劈空中航線。
既便如此,仍然無法保障30萬大軍充足的補給。
鐵路、公路、空運……三種方式,運量最大的還是鐵路,而鐵路受到了二方麵的幹撓。一是風雪,一場大雪過後,總是將鐵路給蓋住,必須組織人力搶通。二是蘇聯的遊擊隊。其中,第二種幹撓最為嚴重。從內部的絕密情報上來看,僅上個月,鐵路沿線就遭到了蘇軍遊擊隊115次攻擊,其中36次攻擊成功,後果嚴重。大批的軍火和軍隊急需物資遭到毀壞。
公路運輸也遭到遊擊隊的襲擊,雖然每次損失沒有鐵路那麼嚴重和顯眼,但次數多,積累起來的損失也是一筆非常恐怖的數字。
空運雖然不怕遊擊隊的攻擊,我方已經有了絕對的製空權,但一遇到風雪天氣,就不能起飛、再加上現在能起降大型運輸機的機場僅二處,運量有限。
如果有某種辦法可以給蘇軍遊擊隊帶來致命的打擊,那麼後勤的運量起碼可以增加二倍!這是衛華跟據以往的數據,計算出來的結果。
“就他了!我軍的突破口找到了!”
衛華想著,要怎樣才能有效的反遊擊。
來的路上,那場與蘇軍遊擊隊的戰鬥,給了衛華以靈感。
從資料上看,蘇軍遊擊隊采取小編隊的方式,平時以一百人以下的規模分散行動。得手後,往茂密的林海雪原裏一鑽,便不見蹤影。必要時,可以互相溝通,集結成大股,幹大事。既,能分能散,收放自如。
這是他們最厲害之處。我方大部隊趕到時,也無法追趕,因為山林之中,機械化部隊無法行動,步行的話跟本追不上的。如果用小股的精稅部隊追擊,又難免被對方反咬一口。
所以,對付蘇軍遊擊隊最好的辦法,應該是短小精悍,能夠以一當十,反應快速的部隊。
這樣的部隊,過去是沒有的。既便派特種部隊也不行,蘇軍的軍事素養不是吹的,他們又習慣了這苦寒的西伯利亞。國內再精稅的特種部隊派過來,都會被凍成冰棍。沒優勢啊,又哪談得上以一當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