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川藏線幾乎不用特別進行抗高山反應的訓練。這條公路從四川盆地的成都開始,一路西行海拔慢慢升高,雖然有很多海拔超過4000米的大山,但隻是很短時間的通過,且川藏線多數地區植被豐富森林密布,含氧量相對較高。部隊一路走來既磨練的意誌和戰鬥品質,而適應了高原作戰的需要。”在抵達拉薩之後,李光漢少將第一時間所要作的除了整肅自己的部隊之外,更為重要的是迅速與即將並肩作戰的兄弟部隊取得協同。
此次入藏作戰的中國陸軍地麵部隊納入李光漢少將指揮序列之中的除了成都軍區的中國陸軍第13集團軍所屬的2師3旅之外,還有蘭州軍區第21集團軍第61高原應急機動摩步師、第47集團軍第55、第56高原摩步旅,以及西藏軍區駐軍的野戰主力—第52、第53山地步兵師,一時之間可以說是重兵雲集。不過這麼多精銳部隊一時間會聚一堂,多少也給李光漢少將出了不小的難題。
特別是中國陸軍第21集團軍所屬的第61高原應急機動摩步師,可以說是蘭州軍區的“寶貝疙瘩”,其前身是原紅28軍,新四軍第2師4旅,華野2縱4師,可以說是根紅苗正的正牌紅軍師,也是蘭州軍區唯一一個應急機動步兵師,約17000人,摩托化編製,轄第181和第182兩個紅軍團,號稱是蘭州軍區的第一主力。傳說這次為了調第61高原應急機動摩步師入藏作戰,成都軍區司令員張陵中將可以在中央軍委那裏沒少下工夫,更祭出了“激將法”故意和原第61摩步師政委張海洋中將一起在蘭州軍區司令員李天元上將麵前大肆貶低第61摩步師的高原作戰能力,這才引出了第21集團軍所屬的第61高原應急機動摩步師入藏參戰。
當然傳說終究隻是傳說,實際上作為蘭州軍區的戰略值班力量—第21集團軍的第61摩托化步兵師本身就負責著中印邊境西段地區的防禦任務與負責東段地區防禦的第13集團軍第149師同屬於戰區應急機動部隊。部隊常年在中國西部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進行的演習或駐訓,足跡幾乎遍布了新疆的昆侖山,帕米爾高原,西藏的念青唐古拉高寒山區和西藏雅魯藏布大峽穀。而此次對印作戰,第61高原應急機動摩步師更是主動請纓。根本無須激將。
而在入藏的路線之上,第61高原應急機動摩步師更是占盡了天時、地理,第61摩托化步兵師和第21集團軍各支援部隊從秦嶺腳下、六盤山麓、賀蘭山闕、嘉峪關城駐地多路多方向同時向拉薩預定集結地域開進,橫跨陝、甘、寧、青4省區,機動1700多公裏,在“天路”青藏線上彙成滾滾鐵流,上演了一幕蔚為壯觀的現代遠程奔襲作戰。第13集團軍的前鋒部隊還沒有抵達拉薩,第61高原應急機動摩步師已經在拉薩地區建立起了前進基地,向日喀則方向挺進了。
日喀則地區地處祖國西南邊陲、西藏自治區西南部,南與尼泊爾、不丹、錫金三國接壤,西銜阿裏地區,北靠那曲地區,東鄰拉薩市與山南地區。可以說是獨控藏南的戰略核心,從古到今的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在西藏地區近代曆史之上無論是南方尼泊爾沙阿王朝剽悍的廓爾喀軍隊,還是裝備精良的大英帝國的遠征軍都曾以日喀則地區作為入侵西藏的前進基地,而中國軍隊要想保有全藏,僅僅拱禦拉薩也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將戰線前推至日喀則一線,才有可能真正的拒敵於國門之外。
日喀則在藏語之中被稱為“溪卡孜”,意思為“土地肥美的莊園”。這裏地域廣闊,沃野千裏、牧草豐盛,素有“西藏糧倉”之稱。源遠流長的雅魯藏布江和年楚河兩岸的河穀平原,地勢平緩,土層較深,水源充足,適宜青稞等高寒農作物的生長,藏南穀地則是西藏高原草質最好的牧場,西藏聞名的“桑桑酥油、帕裏犛牛、崗巴羊”就產在該地區。在“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戰爭狀態之下,屯兵於日喀則地區對於緩解高原地區作戰巨大的後勤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