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牧,州牧,一州之牧]這可是後麵三國前期的時候,無數諸侯大佬們夢寐以求的位置。
在東漢王朝還沒有正式滅亡之前,州牧,就是當地的土皇帝。
甚至是在靈帝亡了,董卓進京之後,州牧更是直接成為了那個州的最高實際掌控者。
後麵的少帝,獻帝上台之後,更是如此。
州牧一職,原先是稱為刺史。
刺史製度形成於西漢漢武帝時,是當時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製,從而弄出來的一種政策。
當時漢武帝直接把把全國劃分為十三州部,每州部為一個監察區,設置刺史一人,負責監察所在州部的郡國。
當時郡國的太守、國相的俸祿是二千石,刺史的俸祿隻有六百石,換句話也就是說當時的刺史的地位低於郡太守、國相等等。
漢武帝製定的這個製度是一個非常好的政策。
因為刺史製度並未改變地方行政主要負責人。
地方的主要事務,主要還都是由郡守、國相負責。
由於郡國分割較小,各自都不可能形成對抗中央的力量。
刺史負責一州的監察,卻不負責一州的軍政,地位也低於郡太守、國相,所以刺史也不會對皇權造成威脅。
且刺史行使的職責,天生就與郡守,國相等當地官員對立,負責監督上述官員們的工作,以及貪腐等等。
且由於地方的刺史更換的頻率比前二者都還要高,所以雙方之間,很難形成聯合,共同欺上瞞下的局麵。
除此之外,如果刺史監察工作做的好,很容易被提拔為二千石的郡太守、國相或其他官職,因此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很高,直接監督前麵二者當成了是自己工作的最主要動力來源。
所以當時漢武帝提出的政策是好的,很適合當時的國內環境。
但是到後來,劉焉提出刺史改為州牧製度之後,瞬間就立馬不一樣了。
因為原本曆史上,黃巾之亂平複一年多之後,大漢許多地方的黃巾又死灰複燃,隱隱又有了動搖大漢統治的跡象。
所以當時劉焉就適時的向靈帝提出了把刺史製度變成州牧製度,讓州牧直接統管一州的軍政。
而劉焉的借口,也是十分的簡單,直接給靈帝說設立州牧,可以更好的直接及時處理州郡當地的事務。
就比如死灰複燃的黃巾,若是由州牧直接處理,不必經過上報中央這一程序,這樣一來,就可以節省大把的時間,及時的把死灰複燃的黃巾撲滅。
靈帝當然知道劉焉提出這麼個意見到底安的是什麼心思。
想要反對,但奈何朝中的眾大臣也都看到改刺史為州牧製度的好處,可以為自己身後的世家謀求利益,所以對此也是一力的支持。
其中就以四世三公的世家袁家最為努力。
大局已定,無法改變,無奈之下,靈帝隻得同意了劉焉改刺史為州牧這一提議。
而州牧製度的建立,同時也就意味著大漢正式走入了滅亡的路程,開始了王朝覆滅的倒計時。
隨著州牧製度的建立,時間一長,各個州郡地方就形成了很強大的地方勢力,逐漸有了資本和中央政府叫板,整個大漢逐漸陷入了地方割據的局麵之中。
而劉焉作為宗室的一員,身為宗室,力勸漢靈帝恢複州牧製度,主要的目的也還是為了自己。
當時的劉焉在黃巾之亂之後,看到了漢王朝即將覆滅的局麵,所以為了避免自己陷入朝廷中央的漩渦之中,建議設立州牧,而其的目標,就是那後麵蜀漢的基礎之地,擁有天府之國之稱的富庶之地——益州。
等劉焉到了當地之後,實行打一批,拉一批的政策,掌握了益州之後,自己率先開了割據一方的先河,直接導致後來其他人一看:“好家夥,你身為宗室,都明目張膽的這麼搞了,那我們還等什麼?。”
自然就是有樣學樣,一個又一個的開始對朝廷陰奉陽違起來。
自董卓之亂以後,隨著皇權威信掃地,各地的軍事力量紛紛躍躍欲試、割據一方,不再服從東漢朝廷的號令,而他們在形式上也紛紛采取了自立為“州牧”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