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第九十四章 抗戰精神永垂不朽!
1945年日本投降後,騎八師與其他友軍,奉命開往徐州“接收”,在徐州九裏山一帶待命。因為當時的中央軍視騎八師是地方雜牌軍隊,隻準在城郊駐紮,不準進城執行接收任務。而蔣介石嫡係部隊在“接收”中,舞弊弄私,大發橫財,故當時人民群眾把“接收”稱作“劫收勝利果實”。“接收”完畢後,直接指揮騎八師的第22集團軍總司令李仙洲和陳大慶等建議調騎八師到山東去打共產黨及其軍隊。當時馬步康鑒於所屬官兵多屬家鄉子弟,而且極欲凱旋返鄉;同時馬步康也看出打內戰將愈陷愈深,全師有被消滅的危險,因而除急電青海馬步芳代向有關方麵斡旋外,馬步康自己也直接向總部積極活動。最後,經過馬步芳的積極活動,騎兵師於1946年1月,由隴海路調至陝西富平一帶,當時由於戰後部隊縮編和整編的需要,就與暫編騎兵第二師馬祿部合並,整編為一個師,仍保持騎八師番號,馬步康仍任師長。同年3月調駐甘肅永登。騎兵師自離青東下,幾經擴編、改編、整編,傷亡近萬人,盧廣偉副師長、馬秉忠旅長等將士戰死沙場。
除騎兵師外,青海還曾征派過一支“青年遠征軍”。1944年在貴陽失守、重慶危急的情況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頒布《全國知識青年誌願從軍征集辦法》,在全國各地征集受過中等以上教育的青年,組編“遠征軍”。10月,青海省知識青年從軍委員會成立,馬步芳兼任主任委員,薛文波、馬紹武兼任委員,主要征集18歲到25歲的知識青年,名額為1000名。自11月10日到28日,全省應征者共1150名,其中青年學生約占80%。12月,各縣應征知識青年在西寧集中,編成3個營,馬步芳派省教育廳廳長劉呈德任臨時團長,1945年1月4日從西寧出發,向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指定地點漢中集中,被編入青年遠征軍第二O六師受訓。不久,抗戰勝利,參加遠征軍的青年有的先後複員回省;有的進入當時設在漢中的青年中學,少部分進入大學學習。
抗日戰爭結束後,蔣介石授予馬步芳“抗日有功將領”稱號,與閻錫山、胡宗南等一塊通令表揚。閻錫山是老牌軍閥、胡宗南是蔣介石的嫡係。把馬步芳與他們並列嘉獎,可見蔣介石對馬步芳及其軍隊的重視。馬步芳也極力向蔣介石表示效忠,願將其軍作為在西北地區的一支重要力量。
總之,西北馬家軍在抗戰期間,為了民族大義,毅然從思想上、軍事上堅決抗日,在青海省內創造寬鬆的抗日文化輿論氛圍,同時派出兩師的騎兵轉戰十幾省,曆時達八年,抗日精神還是值得肯定的。抗日騎兵師的餘部紛紛隨隊撤離,打散的各自輾轉回家,書寫了一曲悲壯的抗日豪歌!
(全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