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抬起頭觀察費禕的神色,果然諸葛亮還有安排。
確定眾將請戰之心後,費禕笑道:“好叫你們知道,丞相以派遣八千人回成都替換,半月後,咱們就出發,六千羽林軍去漢中,屯兵待機!”
……………………………………………………………………………………………………………
建興六年,六月二十八日。
此時正值夏季,天氣炎熱,但川蜀地區多雨,故而漢軍行進速度並不快。
綿竹,是比較特殊的一座城池,西北多山,東南則是平原,乃是漢軍中轉軍資的重要關隘。這裏盛產美酒,文風也頗有幾分。
漢武帝時期的五經博士任安,品性高遠,名聞全國,後棄官歸鄉,傳授弟子,發揚了蜀中文化。這份遺澤延續到漢末,著名學者秦宓,便是任安一脈傳下來的學子。
秦宓,字子敕,長於經學,能言善辯,早年出仕於劉璋,後歸屬劉備,受命出使東吳,頗有功績,官至大司農,於建興四年病逝。
眼下,秦宓的兒子秦增身為縣令,負責接待事宜。高建、關興跟在費禕身後,安頓大軍,稍作休息。
“你要去查看地形風俗?”費禕奇怪。
高建道:“是的。為將者,需識天文地理。天象變幻莫測,非等閑可知。然則地利之別,不可不察。綿竹山川平原交錯,乃是用兵者需要重視的絕佳場所。,”
其他人不知道的是,三十年後,此地是諸葛亮後人諸葛瞻父子戰死之地,蜀漢軍心於此崩塌,天子劉禪投降魏將鄧艾。
所以,綿竹形勝,不可不察也。
費禕聽罷,也來了興趣,道:“既如此,大夥就一塊去,讓軍中將校也長長見識。”
高建又道:“嚐聞‘有德者必有言,有仁者必有勇’,秦縣令家學淵源,必知縣中忠義之士。城池之固,首在於人,勞煩引薦。”
益州本地民風本就暗弱,軍中精銳向來依靠外來的關中流民和巴山等地偏遠山民,蜀漢亦不例外。曆數蜀地曆代戰事勝負,從嬴駟滅巴、蜀二國,到劉秀滅公孫述,再到最近的劉備滅劉璋,建立蜀漢。這些全都是外來軍隊打敗蜀地本土人馬的例子,故而高建想到了先觀察民風。
費禕、秦增、關興等人並不知道,倘若天命不變,蜀漢隻剩下幾十年氣數,但都為大漢中興獻出了性命!置身於曆史洪流中,站在漢人的角度,舍生忘死的北伐將士,都是這個時代的英雄!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這場注定艱難的北伐之戰,這些北伐的漢軍將士,又有多少人能安然返鄉呢?
…………………………………………………………………………………………………………
秦增引薦的全身文雅之士,到介紹地形時候,卻帶著眾人來到了一處石碑前。
高建抬眼望去,隻見上刻:《答張溫碑》。
張溫道:“天有頭乎?”秦宓答:“有頭。”張溫道:“頭在何方?”秦宓答:“在西方。《詩》雲:‘乃眷西顧。’以此推之,頭在西方也。”
張溫又問:“天有耳乎?”秦宓答曰:“天處高而聽卑。《詩》雲:‘鶴鳴九皋,聲聞於天。’無耳何能聽?”
張溫又問:“天有足乎?”秦宓曰:“有足。《詩》雲:‘天步艱難。’無足何能步?”
張溫又問:“天有姓乎?”秦宓曰:“豈得無姓!”
張溫問道:“何姓?”秦宓答曰:“姓劉。”
張溫曰:“何以知之?”秦宓曰:“天子姓劉,以故知之。
這一段碑文講的是蜀漢別駕秦宓與東吳使臣輔義中郎將張溫的爭辯對答,當時是秦宓獲勝,有力維護了大漢正統。
後來,諸葛亮因為這一功勞,提拔秦宓為左中郎將、長水校尉!
斯人已逝,秦家竟然立碑為記,由綿竹文士四時祭拜,這就有些過了。尤其是,當下三國爭鋒,勝負未分就偃武修文,確實有些不妥,這是厭戰的征兆。
高建看過碑文,便立時明白諸葛亮堅持用兵的苦心。
“北伐已刻不容緩!”
費禕稱讚道:“此碑,把大司農(秦宓)的功績描述的活靈活現,大挫東吳銳氣,當浮一大白!”
高建也拱手言道:“大漢乃正統人心所向,東吳宵小輩遁逃,某亦是大開眼界。”
秦增撫著長須,得意笑道:“家父學究天人,辯論之才不過牛刀小試,不值一提。中興大漢,還要靠丞相主持大局,諸公都是大將之才,北伐必能立下不世奇功!”
眾人開懷大笑,閱盡綿竹景色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