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東西,在郭嘉眼裏,簡直就跟保送北大清華一樣啊。
當然在興奮的背後,還有很多內幕是如今的郭嘉不清楚的。潁川自古多出名士,特別是三國時期,更是了不得。同時,在潁川這個地方,向來也是多名門望族的。
比如韓家,鍾家,荀家,陳家等,並且郭奉孝一脈,郭家,在潁川,也是一個有名的家族。在那樣一個特殊氛圍下,頻繁出人才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可偏偏,在大漢王朝,想要當官,那不得不需要先舉孝廉。而舉孝廉這種東西,說穿了,就是推薦,要是沒有點關係,普通人就算再聰明,再有學識,也很難有那個機會,被推薦,進而走上仕途。
所以,這些官員的位置通常都是被這些名門望族給包攬完了。潁川人才多,競爭自然也很激烈,本來按照正常情況,以郭氏在潁川的地位,再憑借郭嘉本身的聰明才智,最終想要成功的舉孝廉,進入官場,那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可偏偏的,郭嘉的父母,早兩年死了,一下子,上麵的關係也就斷了,留下郭嘉一個人,就算出身名門,那也是趨近沒落的名門,在潁川這個人傑地靈之處,想要被舉孝廉的話,可能十年二十年都輪不到他郭嘉吧。
順便一說,在這一年裏,潁川被舉孝廉的人,其中一個就是郭嘉的同窗兼好友——荀彧。想想,顯赫如荀家,聰明如荀彧,也才在這一年,他二十好幾的時候,被舉為孝廉,可以想見,潁川這一處的人才壓力有多大了。
不過,郭嘉畢竟也是一個難得一遇的少年天才,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展現出了非凡的智慧,人雖小,卻特別喜歡與長者交流,並且時不時的還能有獨到見解,這常常使長者們都自愧不如。如此人才,慧眼如炬的水鏡先生司馬徽作為郭嘉的老師,如何願意見到自己這麼一個愛徒就這樣被埋沒了呢?!
於是,司馬徽書信一封,介紹郭嘉拜到當世大家蔡邕的門下,相信到時候郭嘉憑借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又是名門之後,師從名家,再加上身處京城洛陽那種機會很多的地方,必然會有一個光明的前途,最終成為大漢之棟梁!
因此,郭嘉就這麼帶著行李,從潁川出發,朝京城洛陽而去。
可誰能想到,在路途之中,恰巧遇到黃巾餘孽再起,前方正有黃巾賊作亂,無奈之下,郭嘉隻好轉而南下,繞道先到稍微太平一點的襄陽黃伯父這裏來躲一陣子。心想等到局勢安定下來之後,再圖北上求學之事。
黃伯父是荊襄一代的名士,同樣有一雙慧眼的他特別欣賞郭嘉的才智,加上郭嘉又是故人之後,所以黃伯父對郭嘉非常的照顧,而郭嘉也時常跟這個黃伯父交流心得見解,兩人相處的十分融洽。
至於黃伯父有個小女兒,總是喜歡聽郭嘉講故事,也經常愛跟著郭嘉到處亂跑,這一大一小兩兄妹之間的關係尤為甚好,長輩們也樂得其見。黃伯父希望他這個調皮的女兒,跟在郭嘉身邊,耳濡目染下,能夠學到一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