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節(1 / 3)

第二章節

戰爭是流血的政治,當千萬軍人在戰地之上浴血而戰的時候,衣冠整齊的政客們卻還在相互之間大打口水戰,對於利益第一位的政客們來說軍隊隻是他們達到某些目的的一種工具罷了。

撤離中國戰場上的軍人固然重要,但美利堅合眾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利益更加重要。如果不是為了星條旗能夠繼續長久的飄揚在東亞地區的上空,那麼或許這場戰爭也就不會發生,美國軍人也不用去那片遙遠的國度去和一個凶狠強大的敵人作戰,國會大廈內的議員們也不會鼓噪著白宮冒著爆發核戰爭、甚至是毀滅世界的危險而和中國人大打出手。

戰地上每天都在增加的傷亡、不斷拉長的陣亡人員名單讓美國政府麵臨著的國內反戰壓力越來越大,現代新聞媒體的作用如同一把雙刃劍一樣,也許能夠起到事倍功半的宣傳作用,但同時也會成為一個毀滅自己的定時炸彈。戰爭會變成新聞直播、血腥的戰場會不加渲染剪輯的呈現在人們的眼前。

燃燒著的戰車;墜落的飛機;鮮血淋漓、麵目全非、缺肢少臂的傷員一切一切的影象刺痛了美國民眾的心。被派往中國戰場的美國軍人的家屬們無時無刻不在為自己的親人擔憂了,生怕有天會有兩名製服筆挺的軍人敲開自己的家門,麵無表情的遞送上一份陣亡通知單。

戰地新聞中有時候會或多或少的報道出某支美軍部隊在中國人的攻擊下失去聯絡,這更加的加劇了國內的反戰情緒,沒有人會希望有一天自己的親屬也那樣的戰死,橫屍在一個陌生國度的野外。

日本軍隊在戰爭中對中國人犯下的一些暴行在讓國際社會一片嘩然的同時,也牽動著千萬美國人的心,或許是因為在他們的眼中無論戰爭的對錯,屠殺平民都是一種讓人所不齒的、有悖軍人榮譽的行為,更何況美國軍隊可是打著‘恢複民主’的旗號去出兵幹涉中國內部事務的。

美國人開始擔心憤怒的中國人也許會和殘暴的日本軍隊一樣做出那樣殘殺戰俘的事情,美國政府在一邊和中國軍隊相互之間大打出手的同時,一麵通過各種渠道來和中國政府協商戰俘問題,這或許是戰爭史上一種很少見的奇特現象。但顯然他們是想錯了,自古講求‘仁者無敵’的中國軍隊不但沒有殘殺被俘的美國大兵,甚至的還優先收攏救治這些同樣傷痕累累的美國人。

“我們後來體會到,中國人是堅強而凶狠的鬥士,他們常常不顧傷亡地發起攻擊。但是,我們發現,較之朝鮮人他們是更加文明的敵人。有很多次,他們同俘虜分享僅有的一點食物,對俘虜采取友善的態度。” 馬修-李奇微在他的戰爭回憶錄《朝鮮戰爭》中曾經這樣描敘自己的敵人‘中國人民誌願軍’,盡管時間已經過去了五十餘載,但中國軍人還是那樣的一支‘威武之師、文明之師’

無論是從軍隊高層的戰俘政策,還是戰地指揮官的‘禁止殘殺戰俘、優待俘虜’的通告,甚至是每一個普通中國軍人善待被俘的美國大兵的普遍現象都說明著‘仁’字為先中國軍隊並不是‘殘暴濫殺、禽獸之態’的日本獸兵。

中國人的戰俘政策鮮明的對比出了聯軍、尤其是日本軍隊在中國戰場上的暴行,這進一步的讓千萬美國人、歐洲、澳洲、南北美的普通民眾走上了反戰的道路。

交戰雙方的政治宣傳、媒體攻勢同樣的在進行著一場不見硝煙的戰爭,輿論的作用決定著民眾立場的走向。中國也好,美國也罷、還有上跳下竄的日本,民眾和輿論的壓力決定著戰爭的發展,著就是中國古人孟子所說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中國人民是在進行著一場偉大的‘衛國戰爭’,不管是普通的民眾、還是軍政機構的領導者,無論是學生、工人、還是農民以及知識分子、幹部,不管是漢、蒙、回、滿族還是壯、藏、白族所有的中國人都同樣的凝聚在飄揚的五星紅旗下。

這場突然爆發的戰爭讓千萬中國人明白到了‘賊子亡我之心不死’的危機,千萬的炎黃子孫憤怒了,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

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的旋律中,千萬中華民族的驕子再一次的為了古老中國的生存、為了民族的自由、為了往昔的帝國的榮光而拿起了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