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節
沒有什麼時候再能夠像此時一樣讓基爾森將軍感到鬱悶了,一直以來講求優勢空中力量下的立體化作戰的美國軍隊此時卻要無助的忍受著中國人的飛機肆虐飛舞在自己的頭頂上,這不能不說是對號稱世界第一的美國空軍的一次絕頂諷刺。
時間自然不會留給基爾森將軍太多衡量選擇的餘地,連續兩輪猛烈的空襲已經說明中國人的目光已然盯上了自己,盡管基爾森將軍一直以來對自己的第1騎兵師的戰鬥力抱有很大的信心,但在這樣糟糕的戰局中,僅僅擁有信心還是不夠的。
相信愈來愈多的中國軍隊正逐步的向著這裏逼近過來,一個成師級規模的重裝甲部隊如果還是這樣的展開在這裏而一直無所作為,那麼厄運降臨的可能也會在流逝的時間中逐步的增加。
作為一個優秀的指揮官,基爾森將軍很清楚自己麵臨著的情況,同樣能夠清醒的判斷出自己眼前潛在的危險。選擇中國軍隊的右側翼發起一次牽製性的打擊,並由此突破中國軍隊戰線,盡快脫離這片危機四伏的地方的作戰計劃已經逐漸的在基爾森將軍的選擇方案中占據了上風。
盡管這份大膽、甚至有些瘋狂的計劃所麵臨的風險要遠遠高於直接脫離南下與海軍陸戰隊第1師第5陸戰團彙合後繼續向南退卻的方案。但作為一個機會主義者,基爾森將軍從來都認為一個優秀的前線指揮官在能夠敏銳的把握轉瞬即逝的戰機的同時,還必須是一個冒險家,有的時候戰役的指揮是必須冒險的,更何況直覺告訴自己南下並不一定就是那麼的安全。
於是所屬第1騎兵旅的一個前出裝甲營被迅速的派出,開始為整個師團的攻擊前進清掃道路。當最後一架返航的中國戰機渦輪發動機的嘶吼逐漸的消失在天際的白雲深處的時候,第1騎兵師的扇形離軸攻擊也迅速的拉開了帷幕
作為一支現代化信息指揮係統全麵裝備到排級規模的戰鬥部隊,要將整支龐大的裝甲戰鬥群由防空警戒狀態轉變成攻擊作戰狀態並非一件難事。美軍的‘C4I’數據傳輸鏈能夠迅速的將指揮官的命令直接的下發到各基層戰鬥部隊的手中,這種橫向模式指揮戰鬥部隊的效果要遠勝於陳舊的垂直指揮體係。
基爾森將軍的所謂扇形離軸攻擊和二戰中納粹德國的‘鐮刀閃擊’有著眾多的相似,隻不過前者是戰術層麵上的進攻,而後者更傾向於戰略上。按照基爾森將軍的設想,由日本第7裝甲師團殘部的剩餘三支殘存戰鬥群:第72坦克聯隊、第11步兵聯隊和第7炮兵聯隊在中國正麵繼續展開用於迷惑中國人雙眼的佯攻動作,而主要進攻方向卻是在整個渡過運河的中國軍隊的右後翼,擁有強大機動突擊力量的第1騎兵師如同一柄揮舞著的死神鐮刀一樣從這裏切割下去,給予毫無防備的中國軍隊以重創。
當剛剛和中國軍隊的偵察小組遭遇,並很快的消滅了這組小規模的中國偵察部隊的第1騎兵旅第1營接受到繼續攻擊前進的命令的時候,幾乎所有的第1營作戰士兵都忍不住的破口大罵起來,在這種的情況下還要繼續的向前推進,那無疑是去送死。在這些聯軍大兵的眼裏看來,這紙繼續向西並在中國軍隊的右側翼發起攻擊的命令簡直是把自己丟進中國軍隊的口袋中了,沒有人會懷疑中國人已經在那裏布置了成千上萬的作戰部隊。
然而事實卻是另外一個場景,在整個聯軍西進集群(即放棄運河防線的美國第1騎兵師和日本第7裝甲師團殘部組成的西進增援)的麵前根本就沒有一支的成建製的中國裝甲部隊,由於判斷上出現了小小的失誤,原先擔任阻擊第1騎兵師和日本第7裝甲師團殘部的第38集團軍第6裝甲師直到第112機械化步兵師直屬偵搜營發現了聯軍重裝甲力量的時候還遠在100公裏以外的防禦陣地中等待著聯軍裝甲集群的到來。即使不出任何的意外,放棄原先的陣地匆忙趕來的第6裝甲師需要兩個多小時才能夠抵達這裏。而這段時間內聯軍足夠一氣衝到運河上的浮橋渡區了。
盡管發現了漏洞的中國軍隊已經開始了補救措施,第112機械化步兵師被迅速的從進攻作戰中抽調出來緊急增援,但他們到達的時間甚至還要比第6裝甲師長上半個小時。
無疑基爾森將軍在戰役的突然性上已經贏得了半酬,雖然他此時並不清楚自己麵前幾乎沒有成建製的中國裝甲部隊,自己的戰車可以長驅之入一氣衝到浮橋渡區,切斷中國軍隊的補給線,甚至有可能可以扭轉整個對己方不利的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