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第一章 欲滅其國者 必先汙抵其史1-3(1 / 2)

正文-第一章 欲滅其國者 必先汙抵其史1-3

德成家在姚安集算是外來戶了。曾祖年輕時不知在什麼地方的老家發了大水,全家都失散了,這位曾祖懷裏隻抱著個祖宗牌位坐著個大木桶漂到了這裏,從此在這紮下了根。雖然一無所有,但王家讀書的傳統還是頑強地傳承了下來,曾祖在這裏娶妻生子,生下德成的爺爺和幾個叔祖。爺爺從小過著傳統的耕讀的生活,不到20歲數居然考上了秀才,有這麼個爭氣的兒子,曾祖的臉上可是風光了一回。本想著再奔著鄉試、京試、殿試的一路考下來中個進士光宗耀祖一番,可光緒三十一年舉行最後一次科舉考試後,皇帝陛下就下令廢除了實行1300年的科舉製度,科舉之路走不通,曾祖和祖父也就死了這條心。

眼瞧著姚安集日漸興旺,曾祖不是守舊的人,於是賣了家裏幾畝薄田,在姚安集上盤下了幾間房開了個雜貨鋪,賣點針頭線腦、柴米油鹽醬醋茶什麼的,生意不大也不太富裕,但粗茶淡飯還是有保證的。前邊作生意,後門進貨,左右兩邊就住了家裏人。祖父這一支是家中長子,自然得跟著曾祖,幾個叔祖有的已經在周邊農村有了產業,也就不大願意再挪動,雖不住在姚安集裏,幾個親戚也還常走動。

王家父子算得上是這集上最有學問的人了,遇到家裏辦個紅白喜事,寫個對子、幛子的,還有寫信讀信,都要請王家父子幫忙,漸漸的王家父子威望日高,儼然成了這姚安集上的耆老,有不明白的事理、遇到些糾紛都願意找王家給說一說、講一講。曾祖去世後祖父仍然堅持著忠厚傳家、與人為善的傳統,因祖父的名諱上玉下和,隨著年齡增長也就自然而然地被稱為玉老。

玉和老人早年喪妻後未再娶,膝下隻有一子,就是德成的父親,娶的是附近村中的女子為妻,就是德成的母親,婚後生下德勝、德成兩個兒子。在哥哥德勝十來歲、德成二、三歲時,姚安集鬧了一場瘟疫,為怕兩個孩子受傳染,德勝、德成哥倆被送到鄉下親戚家。可家裏的店鋪離不開人,玉和老人和兒子、兒媳在店裏支應著生意,結果玉和老人挺了過來,但兒子兒媳雙雙故去,白發人送黑發人,當然無限傷感。好在還有德勝、德成兩個孫兒,膝下不至冷清。哥倆幼年失祜,跟著爺爺長大。看著爺爺一個人打理生意十分辛苦,哥哥德勝便離開私塾輟學開始跟著爺爺作生意,從小練就了八麵玲瓏的功夫,待人接物之純熟,倒比玉和老人更在行。作生意走南闖北,道上又不太平,為求自保,大戶人家都要請保鏢,但小本生意受不了那麼大的挑費,因此幾個小商戶合起來請了武術教師來教自家的子弟一些拳腳,好在這地界習武成風,武師不難找,跟著學了幾年,哥倆也都身強體健,基本能達到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的水平,跳個牆、上個房、教訓個小混混的也不在話下。為了在江湖上混得方便,德勝還拜了師傅入了青幫。

過了幾年礦上招工,德勝因有文化被招了進去作雜役,也還是因為有文化,加上頭腦靈活、嘴甜腿勤,不久就在總務科混成了雇員,掌管著礦上生活用品的采買。這是德勝熟悉的行當,幾年下來更是三教九流無所不通,再加上會兩下拳腳,為人義氣,有時幫人打個抱不平,在姚安集也是個人物了。去年日本人來了以後沒過多久,德勝居然和那幾十個日本兵個個熟的都跟老相識似的,於是這幾十個日本人的糧食、副食采買也歸了德勝,遇到日本人騷擾百姓時德勝也能給說和說和。這讓姚安集的人很看不慣,有的人羨慕嫉妒,也有的人背地裏罵他是漢奸二鬼子,還有人找到玉和老人讓他勸勸德勝。玉和老人覺得孫子老和一群倭寇混在一起總不是好事,也有違家道,就和德勝說了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