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第三章 十六從軍行3-1(1)(1 / 2)

正文-第三章 十六從軍行3-1(1)

白山套這個地名來源於它獨特的地形。如果從空中俯瞰,它就像一個切開的洋白菜,山連著山、山套著山。壁立千仞的山巒,把這裏同外界隔絕開來,山裏一溜四五個村子,就過著與世隔絕、自給自足的生活。多少年來他們一直打著“反清複明”的旗幟,到了民國十八年才知道大清國已經滅亡了。這裏的人說,就是燕王掃北的時候都沒到過這兒。他們推舉三位老人共同管理這一地區的事務,稱為“三老”,具有最高決定權,一位老人去世就再替補一位。

鬼子沒來的時候,魏區隊長也就是當時的姚校長就對這個地方上了心,以郊遊的名義,帶著幾個人前前後後來了無數趟,找三老聊天,和他們一道打獵、釣魚、砍柴,當時區隊長就提出個要求:要把每一條山溝的工作做好。於是幾個人就把個白丘套摸得精熟,和這裏的群眾建立了極為融洽的關係,日本鬼子來了,這裏果然派上了用場。八路軍進駐白山套後,和這裏的百姓更打成一片,山裏人說:我們也是中國人呐,過去哪朝哪代都把我們當野人看,隻有八路軍來了,才讓我們有了作人的資格。山裏人純樸,也講義氣,不僅從物質上支援區中隊,還把自己的子弟送到了部隊上。沒有參軍的年輕人,包括婦女、兒童都被組織了起來,替八路站崗放哨。

但困難仍然很是巨大,一切都得白手起家,主要是缺幹部,缺乏懂軍事的幹部。軍分區隻給了他四個老兵作骨幹,還真巧,四個人來自四個地方,一個是一方麵軍長征過來的老紅軍,隨著正規八路115師到了這裏;一個原來在東北楊司令手下當過連長,抗聯被打散後退到蘇聯,又經新疆到了延安;第三個是來自劉誌丹、謝子長的陝北紅軍,第四個老錢來自於新四軍,聽說還當過相當一級的幹部,但負過重傷腿腳不利索,不能在主力野戰部隊了。軍分區常司令問區隊長要不要,區隊長說求之不得,打不了仗了可那經驗還是有的,那可是寶貝呀。幾個人隨身穿來的軍裝顏色都不一樣,來自八路軍的穿的是黃軍裝,來自新四軍的穿的是灰軍裝,結果誰看誰都別扭。

那時的幹部根本不把個什麼級別當回事,在哪都是打鬼子,四個人帶來四杆長槍,加上他自己一杆短槍,一共五個幹部領著頭就幹了起來,好在姚校長是當地人,加上組織能力很強,利用他原來的關係時間不長就拉起了二三十人的隊伍,以白山套作大本營,管轄著附近四個縣這樣一個區域。

隊伍剛開張幹不得硬仗,但聲勢可造得不小。周邊的農村、市鎮經常一夜之間就貼上了抗日標語,從“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到“鏟除漢奸賣國賊”直到“參加八路打日本”,落款都是八路軍區中隊。晚上拿個小喇叭筒,進了村就喊上了:

“老鄉們,你們不用出門,就在炕頭上聽就得了,我們是八路軍、八路區中隊,是來打鬼子保家園的。”

講抗日保家的道理、講減租減息的道理,說上十來分鍾就走。後來局麵漸漸打開了,也經常派上兩三個人大白天的就到一個村莊,往個土台子、碾盤上一站拉上幾個老百姓就講開了抗日的道理,告訴大家別看國軍退遠了,可中國沒垮,還有咱八路軍在和日本人幹仗。村民們從躲在家裏扒著門縫偷偷聽,到幾個、幾十個、上百人圍著聽,人是越聚越多。

老百姓從起初的疑懼,到後來漸漸的有了好感,能和土八路們拉個家常,但對八路能不能打日本,能不能保護他們老百姓還是心裏沒底。

魏區隊長明白光靠嘴皮子是不行的,他得幹出點實事來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區隊長準備拿幾個民憤很大的鐵杆漢奸開刀,為此他拿出了區中隊幾乎全部看得過去的武器,由他親自帶隊,參加行動的就是那軍分區派來的四個幹部。幾個都是有經驗的幹將,任務也就完成得很出色,對附近的漢奸和想當漢奸的人起到了極大的震懾作用,就此不敢再那麼張揚了。初戰勝利,魏區隊長再接再厲,決定給鬼子點顏色看看,利用夜色掩護,區中隊把一顆地雷埋到了鬼子據點的門口,第二天早上鬼子出操一下子給炸倒了一片。這一下區中隊打響了名頭,土八路們再搞宣傳也揚眉吐氣的有的吹了,老百姓也是識貨的,讚歎道:

“行,別看八路手裏的家夥不咋地,可真能打鬼子。”

從這以後區中隊打順了手,今天幹掉兩個鬼子,明天繳了三個偽軍的槍,在周圍這四五個縣裏搞得有聲有色,漸漸的有了二十來條槍。

可這世界上沒有光占便宜不吃虧的事,區中隊的名聲大了,鬼子可就不幹了,調集附近幾個據點的兵力對區中隊進行圍剿。區中隊身子骨還嫩,也犯不上跟鬼子硬碰硬,時聚時散乒乒乓乓的打了幾下就撤回了白山套。鬼子在平原地區連個八路的毛都逮不著,今天東明天西的到處亂跑累得個臭死,很有一種大鐵錘打蚊子有勁沒處使的感覺,傷亡倒是沒什麼,就是這口氣噎不下去,幹脆就不和幾個土八路兜圈子了,直奔區中隊的老巢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