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四章 板甲馬刀(1 / 2)

薩日朗並不知道李丹是如何定位這風車的,在李丹心中,風車可以堪稱前蒸汽機時代自然能源的最佳利用了。

風車在荷蘭可以提水灌溉,可以磨麵,可以榨油,可以製作一些簡單的機械加工。

當然,大明在這方麵也並不落後,大明江南之地有著廣泛使用的水車。

水車曆史更悠久,也同樣是能磨麵,能舂米,也能提水灌溉。

蘭州水車也曾造福萬千百姓。

李丹對於荷蘭風車興趣更大,主要是他這裏雖緊靠黃河,按說也能安裝水車,用水車進行一些加工,但是卻沒有荷蘭風車如此能靈活應用。

此地乃是塞北之地,一年四季風都不算小,所以無論風車安裝到那裏基本就能運轉起來。

一旦風能好好利用起來,這一架架風車,其實就等於一台台不用燒油的機器。

關鍵是如何將這能量能夠轉化為李丹所需要的各種應用。

早在前年李丹給巴音通信的時候,就想到過這個問題,所以他提早就在歸化城和板升城找了一批能工巧匠,然後專門讓他們研究這個時代的傳動係統和輸送係統。

李丹雖談不上能工巧匠,可是他見識過這些東西,知道機器隻要能夠有恰當的傳動係統,就能做各種各樣的機械工作。

比如磨麵,比如榨油,一樣也是離不開這些傳動係統的。

李丹當然能給一些圖紙,比如皮帶,比如連杆,比如齒輪,還有鏈條等,讓這些能工巧匠先開開眼界,給他們一些思維的方便。

還好有了這些基礎的準備,等到荷蘭人被烏海帶到這裏開始製作風車之後,加上這些提早都有準備的能工巧匠的配合,不到一個月,就有了能夠用風車帶動的各種傳動係統,也讓李丹的“機器”能夠在除了磨麵榨油之外,還有更多的利用價值。

第二天,吃過早餐,李丹就和薩日朗一起,來看看用風車製作板甲的車間。

烏海從大安口回來,就帶著洋人進駐這裏,所以來看車間自然也是烏海帶路。

等到李丹和薩日朗進入車間,發現也不過從屋頂是一個個傳動係統連接下來,一條條皮帶連接下來,將風能推動最後一個鍛錘在不停的敲打鋼鐵。

鍛錘是一個重達幾十斤重的鐵砧用半人高的地方一直砸落下來,叮叮當當,旁邊有工人師傅扶著一塊薄鐵板慢慢成形。

李丹對於機械原理知道的不多,他隻是見過一些這個時代沒有的傳動裝置,沒想到這些工匠就能改造成製作板甲的設備,也是相當佩服。

薩日朗更是不懂,看著從屋頂下來的皮帶還有一個個鐵軸不停的轉動著帶著一周的各種皮帶還有連杆叮叮當當響個不停,先是感到新奇,除了讚歎這些人的巧思之外,一時也難以想到別的話語形容。

李丹看了幾片板甲的製作之後,隨即帶著薩日朗又去了製作兵器,尤其是新式馬刀的車間,和板甲差不多,也是叮叮當當響個不停,各種鍛錘來回捶打著鐵板上的鋼鐵,最後形成大致的馬刀樣式。

對於製作,李丹沒有什麼說的。

在李丹看來,這些東西對於不懂行的人看起來很是複雜麻煩,但對於懂行之人也是一眼就會的東西。

他手下有著本地的各種工匠,歸化城、板升城都有著成千上萬的工匠,而且最近從大明來的工匠也都被送到這裏和大學城的工地。

隻要能讓這些工匠好好組織起來,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李丹相信一定能讓風車迸發出難以想象的力量。

這就是半工業化,這就是半自動化。

當然,哪怕他們隻是最簡單的工業化,最簡單的自動化,所能迸發的力量,也遠遠超過手工業的小作坊工業。

看了一陣,李丹衝著陪著身旁的烏海隨口吩咐道:“烏海,你去找些板甲,我要你們試驗一下,看一下板甲如何,另外還有我們新的馬刀效果如何?”

“是。少爺。”立馬回頭叫上幾個工匠,抱著一堆板甲和頭盔,帶著他們和李丹一起來到前麵看似一個靶場的草地上。

薩日朗有些莫名其妙,不知道他們要幹什麼,她就見那些工匠給靶場中立著的草人一個個穿上板甲,等全部穿戴整齊,薩日朗才吃驚的發現剛才的草人已經變成一個鐵人,渾身上下除了眼睛都包裹的嚴嚴實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