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概括中國人本性的至理名言
沈擒龍又要被派到敵占區去購買重要物資。
到了這個時候,又需要給沈擒龍這樣的部隊上的同誌講解管理根據地的經濟常識課程。
1940年開始,晉察冀軍區的從南方來的同誌在發動群眾的大會上講話,高聲喊:“鄉親們,現在要趕豬趕雞了!”
他們都很激動,講得聲淚俱下的。
下麵的老百姓卻都是張個嘴,傻呆呆的表情。
大家心想,許是部隊上的幹部要吃點好的,饞得不行了?
那也不至於這樣啊,都急哭了!
南方人說話,北方人一點也聽不明白。
後來又有本地幹部幫助做宣傳,才明白不是趕豬趕雞,是“減租減息”!
那年晉察冀根據地全麵鋪開了發動群眾,減租減息。
這時對農民課以所謂“合理負擔”,實際做法是“累進負擔”。
例如土地,根據其所有畝數,按每10畝為10元,20畝為40元,30畝為80元,40畝為160元,實行課稅。
如果地主不能忍受“合理負擔”,將土地變賣,則由農民協會以廉價收買。
農村的產品棉花、穀物等,都通過農會的調查,不許隨意進行買賣。
從1939年8月起,禁止運出所有物資,尤其對棉花嚴加管理,當發現運出者時,便以漢奸論處,實行槍決。
這是控製物資外流的方法。
而根據地自己不生產的鹽、砂糖、火柴、電池、紙、藥品等各種物資,利用行商,主要從天津方麵運入。
謄寫器具及藥品則通過鐵路沿線城市的外國人設立的基督教會的信徒,以教會名義,交由共產黨地區的基督教會,向八路軍和政府等進行交納。
這是從外麵引進物資的辦法。
通過不向外,隻向內的辦法,根據地的經濟得以維持下去,軍隊和政府得到正常運轉。
沈擒龍這才聽懂,原來是這麼個道理。
到了現在,鬼子大舉進攻,根據地能夠維持的物資已經非常緊張,而從天津方麵來的那些物資渠道已經被鬼子發覺,被完全封鎖住。
本來整個根據地有一整套的從敵占區進口物資,封鎖向敵占區出口物資的組織和機構,也有專門的武裝,但是,到了現在這種緊急情況,通常的組織就已經不能完成任務了。
在這樣緊急的情況下上,才需要派沈擒龍和他們的手槍隊出去弄到一批重要物資。
具體來說,當然就是去弄――鹽。
這個沈擒龍已經明白了。
到現在為止,沈擒龍已經為根據地弄過電池、紙張、藥品,他才知道,還有這麼多的平常看著很不起眼的,跟軍事完全無關的東西需要用軍事手段去獲得。
既然這麼可怕的任務交到了沈擒龍的頭上,沈擒龍隻有一個想法,趕緊回家,找我爸爸去。
這肯定不是沈擒龍讓首長給嚇怕了,找爸爸來打首長,而是沈擒龍知道,這種知識,他爸爸實在是真正的專家,沒有人能夠比得上。
沈擒龍的爸爸是“京東第一家”劉家的大夥計。
“京東第一家”劉家,就是開發東北的“老呔幫”的的創始家族。
“老呔幫”是冀商三大幫中最耀眼的一支。
“老呔幫”的“呔”,發音是tai,第三聲,康熙字典中注釋為:“南人詈北方人為呔子。”
字麵引申意是指,說話帶有外地口音。
它的實際發音是“老坦兒”,這是東北人送給到當地經商的河北商人的“愛稱”。
在河北有一句話,說明的就是河北尤其是樂亭一帶的人的性格特點,這句話叫做,十個“老呔兒”,九個熊,一個不熊成了龍。
就是說,老呔兒在外人麵前都是一副受氣包的樣子,要是真的出來一個有骨氣的,就能創造出一個驚天動地的偉大奇跡。
其實整個中國的人都是這樣,中國人本身的能力並不差,卻不敢在外國人麵前發揮出來。
中國人是最聰明的,拋開中國人80萬年的曆史不說,到了1840年以後全世界的產品有一半還是中國生產的,英國水兵到了1900年還用手抓飯吃呢!
工業革命不過是一個大騙局,那個機器生產的東西又貴質量又差,就是一種粗糙的毛毯,根本不能當正常人的衣服穿著。
就是為了讓英國成本高質量差的工業不破產,英國強製壓低印度紡織業的價格,導致整個印度的紡織工人餓死,這就是曆史上經常說的,“印度人的白骨把平原都染白了”的典故。
所以,外國人一直是連吹帶唬,他們從來就沒有那種壓倒性的實力,不過是他們有足夠的野性罷了。
中國幾十年隻出了一個有膽量的人物,他可以帶領中國人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打敗全世界所有的強國。
而平常在沒有膽量的領導人的管理下,不管是在清朝,國民黨時期,還是後來,中國就是有世界第一的財富,也要在外國人麵前點頭哈腰,就是一群熊蛋包。
中國人不是讓人家打死的,是讓人家嚇死的。
中國需要一個不熊的人領導,才能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