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放血王
沈擒龍把兵工廠的徐璜智等人的家屬從敵占區接到了根據地,這讓這些軍工專家十分感激。
徐璜智於是問沈擒龍需要什麼,當然是武器了。
這讓沈擒龍想起他剛剛加入八路軍時候,到槍械所要上校級別的手槍單打一的時候的情形。
聽說現在八路軍的武器製造水平已經相當高了,不知道到了什麼程度。
假如真的是那樣,是不是自己可能做點合適的武器了?
其實,這些八路軍的一切部門包括戰術,都隻是處於剛剛起步的階段。
“中國的保爾”吳運鐸為了摸索製造手榴彈炮彈的技術,在延安把眼睛都炸瞎了,可是重慶兵工廠的廠長陳然還在那兒印油印小報。
晉察冀有一批清華北大來的教授和大學生,可惜已經給當漢奸逮捕了。
幸好這時以山西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又組織了一個八路軍流動工作團,集中了一批科學家,一邊隨部隊轉移,一邊研製武器,被稱為“馱在驢背上的兵工廠”。
全團有一千多人,成員來自五湖四海,有從歐洲回國的留學生,有從南洋歸來的華僑,有國內高等學府的教授和學生,有大城市工業產業的技術人員,也有根據地土生土長的能工巧匠。
其中有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內燃機研究室的研究生郭棟材,英國冶金博士張華清、日本早稻田大學電機係的畢業生程明升,德國柏林工業大學鋼鐵係的陸達,燕京大學物理係的研究生張芳,北平大學工學院的畢業生鄭漢濤、牛治華,雲南大學采冶係的李樹人,等等。
他們大多出身在富有家庭,為了抗日救國拋棄舒適的生活,離開優越的環境,不遠萬裏,遠渡重洋,從國外或大後方爬山涉水,投奔到經濟落後、物質貧乏、生活艱苦的太行山區,從事對敵武器的研究與製造。
現在沈擒龍聽到徐璜智讓他提要求,沈擒龍馬上說:“其實啊,我早就想說了,能不能幫我做一件合手的武器。”
徐璜智有點緊張,因為,這時八路軍的武器製造還是從各地收羅來的工匠用手工做槍。
這些手工造的槍尺寸不規則,射擊不準,連打幾十發子彈,槍管就紅了,壽命太低,可靠性差,戰鬥中時有故障。
徐璜智自從沈擒龍出去接他們的家屬,人雖然在工廠裏,可是心早就跟著沈擒龍他們走了。
他不斷地打聽沈擒龍的情況,他已經知道了,沈擒龍是一個偵察員,屢立大功,簡直是一個傳奇式的英雄。
徐璜智心想,這樣一個英雄,走南闖北的,肯定眼光很高,就這時八路軍“兵工廠”,實際是修理所的水平,弄出來的玩意兒人家都看上嗎?
沈擒龍是什麼人,一眼就看出了徐璜智的心思,他也開始在心裏犯嘀咕。
但是沈擒龍還是把話說了出來,他說:“我是希望能夠打一把合手的匕首,你看看我現在用的這把刀。”
說著,沈擒龍把自己的匕首掏出來,讓徐璜智看。
徐璜智一聽沈擒龍是要打匕首,心裏的千斤重擔一下子扔到了九霄雲外。
要說製造槍支那是高科技的玩意兒,但是,不就打一把刀嗎?
咱可是鉗工啊!
專門擺弄鋼鐵的!
說是打刀槍的祖宗是有點吹牛,可是要說幫恩人打一把順手的匕首,那可是正撞到自己槍口上了。
徐璜智立刻滿足答應:“行,你要什麼樣的,隻要你能說出來,我就能打出來,除非是這個世上從來沒有的!”
沈擒龍一聽,自己也一下子輕鬆起來。
徐璜智一看沈擒龍的刀,立刻哈哈大笑起來:“你這是刀還是鋸啊!”
原來,沈擒龍的匕首早就在多次使用中變得七扭八歪,變形走樣了。
沈擒龍苦笑著說:“我這把匕首,是當時我們村子的鐵匠給打的,這還是原來我們隊長給設計監工的,要不然,現在你看見的就是一把農村的殺豬刀!”
徐璜智又是一陣大笑。
然後他爽快地說:“行,不就是打一把刀嗎?我給你打一把最好的!”
沈擒龍一看既然對方有這樣的許諾,那麼不趁著這個機會找高手打一把真正能用的武器,可就過了這個村,沒這個店了。
於是沈擒龍趁機說:“既然是專門給我打的,那麼能不能按照我的要求打一個特別樣式的?”
徐璜智當然答應。
沈擒龍於是把自己原來的那把蒙古寶刀的樣子,自己要的對飛刀的要求,以及平時自己在使用中發現的問題,全都說了出來。
最後,沈擒龍說:“能不能打一把又能殺人,又堅固鋒利的專門武器?”
徐璜智一下子傻了。
他打了這麼多年的武器,見識過中國外國的無數槍械和刀具,還從來沒有聽說過沈擒龍這種要求。
沈擒龍要求的是一把全新的刀,和中國古代的,和以前外國有的,全都不同。
這種兵器需要特別設計。
可是,自己應該怎麼設計這種武器,才能真正滿足沈擒龍的要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