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節:血戰池州府:(八)(2 / 2)

王獻看著秦楚,心裏急得不得了,十萬斤糧食啊,要不是秦楚在這,早就大刀一揮,帶著士兵衝進去,直接把糧食搬出來。

秦楚思來想去,決定購買三萬斤糧食,亂世中糧食遠遠比銀子重要。

“我要買三萬斤,這裏是三千兩白銀,你收好。”

譚德望叫苦不迭,三千兩買三萬斤糧食,這可是要了他的老命,亂世中糧食有價無市,可他又不敢反駁,生怕惹怒秦楚,一怒之下把譚家灣給屠了。

譚功軒也有些驚訝,這群士兵怎麼會這樣豪取強奪?

“你誤會了,這三千兩你先拿著,我隨後還會給你們送來七千兩銀子,一共一萬兩銀子,買三萬斤糧食應該不虧吧?”

聽說還有七千兩銀子,譚德望喜上眉梢,秦楚見他同意賣糧,讓王獻收拾戰場,他親自去向金聲彙報。

秦楚向金聲說明來意,譚家可以向大軍出售三萬斤糧食,但是需要用銀子購買,金聲二話不說,讓秦楚帶著軍中青壯去買糧。

四百青壯年扛著幾大箱銀子來到譚家灣,把銀子給譚德望後,譚功軒立即帶著王獻來到地窖,這裏藏有十萬斤糧食,有大米,小麥,高粱,還有少量鹹魚臘肉。

他指揮還活著族人,把銀子放到另外一個地窖中,同時三萬斤糧食被搬出來,金聲的侍衛隊也加入搬運糧食隊伍中,每人用一根碗口粗的竹子挑五六十斤糧食。

秦楚在心裏默默算了一下,全軍大概九百多人,每人大概可以分到三十多斤,可以維持全軍一個月糧草,他也想到先鋒營幾百人,會師後也需要糧食,加上前鋒三四百人,糧食可以維持二十來天。

這個時間內足夠打下幾座縣城,他正想著攻打縣城,譚功軒一臉崇拜的走到秦楚米拿錢,開口討好秦楚:“這位將軍,小生願意投軍,報效朝廷,還請大人收留我。”

譚功軒在科舉上屢試不第,今日家中突遭變故,幸虧有秦楚拔刀相助,他不禁想到,可以選擇另外一條路取得功名,或許投身行伍,以此為跳板成為大明文武官員,也不失為一條妙計。

他的想法得到譚德望支持,父子兩在秦楚忙著搬運糧食時,做出投軍決策,譚德望富可敵國,卻苦無官宦背景,常年被官府敲詐勒索,受夠窩囊氣,今日被潰兵屠殺一半族人,心想家族要有軍隊做後盾,心裏一橫,就同意譚功軒投軍。

反正還有幾個兒子尚在,家業不愁沒人繼承,為照顧譚功軒軍旅生活,他安排一個下人隨軍照顧譚功軒。

秦楚買到了三萬斤糧食,想著怎麼報答譚家,譚家長子想加入軍隊,正好以此為契機答謝,他爽快的同意譚功軒加入狼爪營,為了表示感激之情,特意把譚功軒帶在身邊,這個大少爺被譚德望寄以厚望,但身上有一股紈絝氣,在軍隊中紈絝氣,很容易引起公憤,秦楚把他帶在身邊,讓左昌多多照顧。

秦楚等人繼續前往池州府,而池州府府治貴池縣,由清軍副將趙晃駐守,作為池州府實際控製人,整天躲在城裏,雖然有縣城裏有三千兵馬駐守,卻不敢出城收複被義軍占領城市。

他接到的命令是死守池州府,等清軍主力回援,一舉消滅各城反賊,所以他對城市防守很上心,每天必須要在城牆上轉三圈,看見有士兵偷懶或者是鬆懈,上去就是一鞭子,在他的督促下,三千士兵把貴池縣防守的滴水不漏,這也是吳應箕數次興兵攻打,卻無功而返,反倒是損失大量士兵。

葉臣為了穩定後方,讓白裏翁和蘇熊等部分本地明軍,騎著快馬百裏馳援趙晃,白裏翁走的是官道,速度比秦楚和馬錫快幾倍,先於七天趕到貴池縣。

他帶著葉臣任命狀,成為趙晃搭檔,成為清軍外池州府代理人,和他一起還有蘇熊等一百名披甲人,作為後援力量。

而尼堪也不斷催促劉廣雄進軍池州府,和趙晃通力協作,穩固大後方,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劉廣雄依舊是不緊不慢往池州府開拔,五千人慢悠悠在路上走,走到哪裏搶到那裏。

每一次搶劫士兵滿載而歸,運送糧草的牛車堆滿搶來的東西,所過之處,寸草不生,遇到青壯年,暴力拉壯丁,大量青壯年被迫加入軍隊衝入軍中壯大實力。

附近百姓看見這支軍隊遠遠跑開,等到池州府地界,劉廣雄軍隊膨脹至兩萬餘人,為了表明清軍身份,劉廣雄安排剃發工匠分批次給青壯剃發,一路上隨處可見被丟棄毛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