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節:死戰到底(十)(2 / 3)

“怎麼可以讓你留下,我的人都打光了,我來掩護,你們撤退。”

他的人確實是打光了,就剩下十七個人,半個總旗人數都不到,他也抱著必死之心,要求留在涇縣和韃子做最後一次戰鬥。

郭淵打斷吳阿楠講話,和他說道:“二位哥哥別爭了,咱們還有這麼多人,我看對麵韃子也是想急於攻下涇縣,我們可以在這裏做文章。”

兩人有些好奇的問他:“怎麼做文章?”

“既然已經沒有必要堅守涇縣,為什麼不和對麵談一談,我們找個機會撤出去,讓韃子順勢攻進來,雙方心照不宣完成撤退和攻占,豈不美哉?”

吳阿楠有些不解,問道:“韃子就算是不談判,也可以攻占涇縣,為什麼要和我們談判呢?”

郭淵卻成竹在胸:“昨晚韃子這麼著急進攻,肯定是想急於奪回涇縣,可昨晚韃子也死了不少人,天亮後韃子不顧督戰隊砍頭,也要退回去,我估計韃子內部也出現畏戰厭戰情緒,咱們都可以作壁上觀,看看韃子還有沒有膽量進攻我軍?”

吳阿楠和關培傳不認同郭淵看法,但是同意郭淵試一試,畢竟傷亡太過於慘重,再打下去吳阿楠和關培傳死在這裏,金侍郎真就沒有可用之兵,倆人也都死馬當活馬醫,看看能否絕地逢生?

果然整整一個上午,清軍沒有再一次發動進攻,清軍大營也都一片靜寂,隻有一些受傷將士發出慘烈叫聲,那是隨軍軍醫鋸掉受傷肢體部位,城內明軍情況更嚴重, 隨軍軍醫幾乎沒有,大部分受傷士兵默默死去,一個上午時間至少有一百多傷兵,因為各種原因失去性命。

郭淵決定再等一等,等到天黑後再和韃子談判,而城外清軍也有想談判念頭,特別是許漢鼎下麵幾個將領,對部下戰死耿耿於懷,糧草還可以撐十幾天,沒有必要這麼急匆匆攻占涇縣,導致大量將士性命白白消耗在這裏。

許漢鼎同樣不好受,在傍晚的時候,李棲鳳親兵帶著他的親筆信來到了軍營,許漢鼎拆開信件一看,差點暈了過去,李棲鳳要求他在明天太陽落山之前,奪回涇縣,為大軍後續運來二十萬斤糧草打通通道,許漢鼎根本沒有信心在明天太陽下山前奪回涇縣,繼續發動強攻,估計部下會兵變,不要說攻下涇縣,他連明天早上太陽都看不到。

就在他一籌莫展之際,突然聽到涇縣城牆上,有人高聲呼喊。

對麵的人聽著,我家將軍有要事和你家將軍商議,有沒有人回個信?

連續呼喊十幾遍,清軍陣中沒有人應答,許漢鼎眯著眼睛,或許這是個機會,他召集幾個信得過部下,和他們說道:“總督來信,要求我軍明晚奪回涇縣,諸位有沒有把握在明晚之前攻下涇縣,否則統統軍法從事。”

幾個部下你看著我,我看著你,紛紛搖頭,許漢鼎突然命令家兵在外麵戒嚴,他輕聲說道:“剛才都聽到城牆上喊什麼了嗎?”

部下知道他的心思,他們也不想繼續打下去,這樣打下去,隻有把部隊拚光,才可以攻下涇縣,可是手底下兵馬都打完了,誰還會鳥你?

看著部下表現,也明白他們想法,於是說道:“咱們也去和城內談一談,或許能夠不戰而勝。”

當天晚上,許漢鼎命令全軍後撤三裏,美名曰防止明軍偷襲,其實這是防止軍中其他派係,知道他和明軍和談消息,這個計劃要絕對保密,要是被其他將領知道,向李棲鳳告密,很有可能被滿人懷疑他和明軍通敵,這可是死罪,但是李棲鳳逼得又急,他沒有更好辦法在短時間內攻下涇縣,隻能是出此下策,讓心腹在晚上悄悄去城下喊話,城牆上郭淵等人在天黑後,就豎起耳朵聽,生怕錯過和清軍談判,果然在入夜後聽到城下有人悄悄喊話。

郭淵聽到喊話後,趕緊讓士兵從城牆上扔下一根繩子,許漢鼎心腹抓住繩子,被明軍死命往上拽,把他拉上來後,他簡明和郭淵等人表明來意,說許漢鼎願意和你們談判,還請諸位把握住機會,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

郭淵和他說道:“和你們將軍帶個話,今晚我軍撤出去,還請讓出一條道,這裏就讓給你們。”

“沒問題,我這就回去,還請告訴我具體什麼時候,今晚子時,我軍從西南方向撤退,記住,子時,西南方向。”

清軍得到消息後,立馬從城牆上返回,回到軍營後將明軍提出的條件,和許漢鼎一一彙報,許漢鼎聽後陰笑一聲,和心腹將領說道:“明軍故意說子時撤退,還說是從西南方撤退,咋們就在東南守著,不信他們不來送死?”

幾個部下有些不理解,他陰陰說道:“真以為老子會好心腸讓這群明軍走,不把他們殺幹淨,老子心裏不痛快。”

在他的命令下,清軍主力去涇縣東南方向防守,但是他還是在西南方向部下兩千將士,防止明軍真從西南方向突圍,清軍全軍都動起來,雖然有很多將士不情願,可軍令難為,清軍還是稀稀拉拉在西南和東南設下埋伏,等待明軍來送死。

明軍並沒有從城內突圍,郭淵和關培傳還有吳阿楠說道:“韃子不是那麼被騙的,特別是這群假韃子,投了韃子後,一門心思想消滅明軍,好在韃子那裏獲取高官厚祿,這群人比韃子更了解我們。”

吳阿楠仍舊躺在地上,還沒有從昨晚激戰中恢複過來,說道:“咱們就在城裏,一動不動?”

郭淵微微點頭,說道:“今晚韃子絕對會在東南布下重兵防守,西南或許也會有也有部分韃子在防守,今晚就讓韃子疲於奔命,等到明天白天,我們正麵擊敗韃子,二位可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