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陽跟著王獻一起混過一段時間,嘴巴變得也很毒:“你就是劉良臣吧,兄弟倆都給韃子做狗,還不如庶出良能,真是喪盡天良啊。”
這時,李然也帶著五千兵馬趕來,和劉良臣兵合一處,他也看到明軍軍營防守嚴密,不太好掠陣,更不適宜衝鋒,於是問著臉色鐵青的劉良臣,也隻有他敢問:“劉將軍,咱們怎麼辦?這明賊防守嚴密,冒然殺入,恐怕會損兵折將,總督恐怕會責怪我等?”
劉良臣抽出大刀:“什麼怎麼辦?殺過去,我就不信明賊能擋得住?”
“三思啊,我看著明賊張弛有度,軍營前一片空地,我軍騎兵恐怕衝不過去,更不要提這數千步軍,還是回營從長計議。”
秦楚的演技太好了,那發自內心肺腑大笑讓劉良臣更加心虛,突然和李然說道:“你說這姓秦的,不會是說真的吧?”
李然沒有落井下石,反而安慰他:“我看不像是真的,昨晚王得仁看起來不像是忠臣良將,死了就死了吧,不過是一隻叛軍而已,再說了,當時可是你堅決要殺死王得仁等人,現在咋就改變主意?”
劉良臣隻是把死馬當活馬醫,殺都殺了,不管王得仁是不是真的叛變,已經死無對證,就姑且他是叛徒,隻是這樣會不會真的逼反金聲恒?
這個問題沒有困擾他很久,李棲鳳在山上敲鑼,下令從黃山北側撤兵,大軍直接去往叢山關,和劉良佐彙合,清軍所過之處,再一次把路過青苗等農作物踩踏而亡。
徽州府軍主力部隊已經撤回黟縣,秦楚也沒有能力追擊清軍,僅依靠李長刀部和聆聽陽部,完全沒有能力追擊清軍,隻能是坐看清軍撤退,但是秦楚也不是什麼事情都沒有做,他帶領斷後部隊隨後也撤退到黟縣,又命令情報部繼續向涇縣郭淵等人傳遞撤退情報,要求他們伺機撤回青陽,從青陽往南撤退,途徑石埭縣後,將石埭縣百姓一並帶入徽州府,同時,讓徐仁才親自去銅陵城,勸說金聲等軍民撤退到徽州府,郭淵等部在組織石埭縣軍民撤回後,留在石埭縣接應金聲等人。
秦楚估計銅陵城應該還有五萬左右軍民,這些都是寶貴人口資源,他要和清軍搶時間和人口,有著五萬人左右軍民加入徽州府軍,可以極大充實徽州府軍防禦力量。
牛光天不在秦楚身邊,聆聽陽充當謀士角色,向秦楚獻言獻策:“大人,咱們要不要向金聲恒通報王得仁敗亡消息?”
“你提醒的好,差點忘了這個重要事情,你趕緊讓徐仁才安排人去,讓金聲恒早做準備,不要被韃子搶占先機。”
聆聽陽立即通知情報部人,讓徐仁才安排得力部下迅速轉告金聲恒,王得仁全軍覆沒,讓他盡早搶占戰略要地,在和葉臣交手中取得先機。
秦楚要和時間賽跑,清軍即將對徽州府和江西中北部進行猛烈進攻,在回到黟縣後,秦楚立即在議會大廳召集會議,在黟縣官員都參加到這次會議中。
會上,秦楚發布第一條命令,命令在外地駐軍都撤回黟縣和叢山關兩地,特別是在祁門的馬錫軍,以及在婺源的譚功軒軍,立即向黟縣靠攏。
工部和後勤部加強對黟縣城防的加固,城防軍進入一級戒備狀態,沒有特別通行證,黟縣軍民不得離開城區。
在短短三天時間內,黟縣和叢山關集結徽州府百分之九十人口和物資,用來對抗清軍攻城,王獻和劉良能兩軍被調往叢山關,加強山關防守力量,為此炮營千總嚴威陽請示秦楚,要不要將炮營調回黟縣,用來充實黟縣火力。
秦楚和兵部以及參謀部官員認真討論,一致認為炮營在叢山關更能夠發揮作用,甚至牛光天建議秦楚率領主力撤往叢山關,從防守角度上來說,叢山關比黟縣更適合防守大兵團進攻,秦楚也有些舉棋不定,黟縣作為新興城池,很多設施並不完善,站在防守角度上來看,黟縣不僅不利與防守,還容易被清軍逐一擊破,秦楚還在觀望,看看金聲恒能否力挽狂瀾,利用時間差擊敗葉臣。
秦楚在觀望的同時,在涇縣郭淵接到消息後,立即和關培傳以及吳阿楠決定退兵,三人帶領殘軍在撤退前,驚訝發現又有一隻清軍運糧隊從太平府而來。
許漢鼎作為投降將領,自然想立功表現,好在未來主子麵前留個好印象,他極力勸說郭淵等人,在撤退前幹一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