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有一肚子學問,今日終於有用武之地,從他一個地方官角度,和秦楚簡單介紹其大明朝現狀,以興國州舉例子,全州百姓不足一萬人,秦楚問他興國州並沒有遭受到重大戰亂,為什麼人口也這麼少?
李振回答秦楚,是因為老百姓跑了,沒有人願意被清軍,被官軍,甚至被大順軍以及大西軍洗劫,在天下未定之時,談不上支持誰,也談不上討厭誰,普通老百姓隻要給一口吃的,基本上都能跟著走,而這些咯阿布性大多數已經跟著上述軍隊離開興國州,剩下的百姓,不想流離失所,也是對各方勢力懷有戒備心,這些人大多數在當地有田有地,還有部分私人武裝力量,可以擋住一般規模流寇入侵,但是麵對官軍或者是清軍,有一部分人會選擇投降清軍,當然,也有過半人選擇支持朝廷。
“哦?這倒是古怪,既然都是大明子民,怎麼韃子來了,就投降韃子呢?”
秦楚的這個疑惑,也曾深深困擾李振,他曾經夜不能寐,就是為尋找著答案,和沈樸詐降清軍,也是有部分這個原因,想弄清楚為什麼韃子一來,各地附和響應清軍者,如過江之鯉,滔滔不絕。
經過千辛萬苦,對投降清軍官員,還有甘願給清軍當馬前卒地主交談,他發現一個可悲的事情,那就是大部分對朝廷已經失去信心,隨著朝廷在關外的軍事失利,以及大順軍和大西軍在中原大地馳騁,每一次大順軍和大西軍肆虐各地,這些人想獲得官軍保護,官軍一開始確實是把李自成和張獻忠打的落花流水,可慢慢的,他們發現官軍越來越弱,隻有將領家兵才算得上精銳,其他官軍都是一群吃不飽飯軍戶,麵對義軍,屢戰屢敗,到最後,不僅僅是屢戰屢敗,還是成建製加入義軍,這使得各地地方勢力迫切尋找新的主子,隻有投靠到更加強大力量羽翼下,才可以保護家族利益。
所以當清軍以不可阻擋之勢,在一片石將大順軍打敗,又從北平一直追到湖廣,全天下人都沒有想到,大順軍平日把官軍蹂躪的死去活來,可麵對未曾謀麵的清軍,被打得灰頭土臉,大將接二連三戰死,直到將大順軍殘部趕到陝西和湖廣地區,迫使大順軍殘部歸順朝廷,這還不止,清軍同時南下進攻應天府,多鐸一戰成名,大軍剛到江北,江北四鎮投降兩鎮,左夢庚更是領著十萬軍民投降多鐸,大量明軍加入清軍,使得清軍如虎添翼,一舉打崩小朝廷在長江防線,在蕪湖大戰中,和叛軍共同絞殺靖國公黃得功部,致使黃得功戰死,皇帝陛下至今生死不明。
朝廷的軟弱,使得很多人放棄幻想,轉而投向能給他們帶來更多好處的清軍懷抱,清軍下令,投誠剃發,永保世福,通俗的講,隻要是投降清軍,並且剃發,清軍就會提供保護,保護各地不受到其他勢力搶奪,而投降清軍的地方,必須接受清軍統治,為清軍提供兵馬糧草等後勤物資,在清軍武力和棗子攻擊下,很多人選擇加入清軍陣營,並且同朝廷決裂。
這就是李振的觀點,並且把他的觀點向秦楚灌輸,秦楚有獨立思想,可這也是他第一次聽見地方父母官和他說起這些,也頗有感慨。
“李大人,那你可有良策,把天下人心重新拉回來。”
李振剛剛把碗裏魚塊吃的幹淨,被秦楚這個問題問的有些答不上來,他對秦楚廢除戶籍製度和分田分地,其實並不是很讚同,腦海裏是上千年封建保守思想,認為秦楚這樣做有悖於天理,不過反對歸反對,他還是堅決執秦楚新政策,在建昌府實行和贛州府一樣政策,以為新政策在建昌府不會有多大反響,事實上新政策在建昌府推廣很順利,建昌府殘餘老百姓比贛州府老百姓還要積極,有一半以上老百姓受製於戶籍製度,並在第一時間逃離建昌府,因為新政策讓他們恢複自由身,且不在被土地束縛。
這些事是李振也一一告訴秦楚,新政策推廣反而使得很多人口逃離原有聚集地,這個後果也是秦楚沒有想到的。
不過秦楚很快劉釋然了,個李振說道:“由他們去吧,既然不想留在這裏,那就讓他們離開,免得最後還成為韃子內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