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七節:各自為戰(三)(3 / 3)

很多將士對集團軍很陌生,也不適應,秦楚也將集團軍和封建軍隊糅合在一起,全軍分成作戰主力師,分別為第一師,第二師,第三師,以後新組建師以此類推。

第一師師長為聆聽陽,全師暫定三千人,第二師師長郭淵,全軍暫定四千人,第三師師長劉良能,全師暫定六千人,秦楚特意強調第三師為騎兵師。

將集團軍主力狂階構建好以後,秦楚為了表明和朱由崧決裂,自封為集團軍司令,陳邦彥為參謀長,張家玉為副司令,很多將領為此很有意見,秦楚卻說道:“咱們都是炮轟朱由崧的人,在朝廷嚴重,我們就和叛軍沒有區別,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沿用他們製定的東西呢?”

眾將領這才接受集團軍概念,秦楚決定以軍立國,就像是普魯士軍團,現有軍隊再有國家,秦楚確定師一級別將領,在確定旅團軍官,按照三三製原則,每個師下轄三個旅,但是明軍數量少,為了擴充而擴充,會造成軍隊出現臃腫且戰鬥力不強,秦楚決定暫時在每個師隻設兩個旅,每個旅下轄兩個人團,每個團兵力一百人。

第一師下屬兩個旅,馮盧為第一旅旅長,下屬第一第二團,第一團團長左昌,第二團團長閻可義,第二旅旅長藍穎,下屬第三第四團,第三團團長藍虎,是藍穎堂弟,第四團團長藍叁,藍穎堂叔,秦楚並沒有拆分藍衣軍,而是讓藍衣軍繼續保持一定程度獨立性。

第二師下屬第三旅,第四旅,第三旅旅長高地,第四旅旅長杜永合,下屬團長暫時空置,因為第二師士兵大多是義軍,很多將士根本不適合當兵,等整頓完畢以後在命令團長。

第三師是騎兵師,較為獨特,全師沒有設置旅,而是直接下轄三個騎兵團,因為兵力不夠,隻有兩個騎兵團,分別為第一騎兵團,第二騎兵團,團長為趙毅煥和劉大眼。

三個主力師組建完畢,秦楚並沒有停下步伐,他召集全軍團長以上將領,在議事大廳繼續討論接下來的再足計劃,每個師團以上指揮層,都要配備參謀長。

張家玉有些不解,問參謀長是用來做什麼?

秦楚就用軍師來舉例子,每一個團以上指揮部都要配備參謀長,目的就是將參謀固定化,全軍有專門的參謀,參謀長為各級部隊二把手,副師長,副團長都要在同級別參謀長之後。

張家玉作為集團軍副司令,又問秦楚:“為什麼現在不在師團設置參謀長呢?而隻在集團軍軍部任命陳邦彥為參謀長?”

秦楚笑而不語,最後慢慢說道:‘我還沒有發現這樣的人才,等以後戰鬥中挖掘人才,任命其為參謀長。’

眾將領也覺得有些道理,秦楚看著江臂通等將領,他們都還沒有被任命,都有些急躁,秦楚繼續說道:“我軍現在有三個主力師,在主力師以外,還需要設置獨立旅,獨立團等作戰部隊。”

秦楚提出來的獨立旅這個天馬行空的概念,陳邦彥也好奇,問道:“獨立旅,獨立團?敢問大人,這兩種作戰部隊,是否有些多餘?”

秦楚既然決定成立集團軍,就已經下定決心,用集團軍和東瀛師團進行對抗,說道:“獨立旅,獨立團,是我軍對外發展勢力的主要力量,在沒有戰事期間,各獨立旅,獨立團去大本營附近州縣,在當地建立屬於集團軍的政權,並且要在當地牢牢紮根,不管是東瀛人,還是韃子打過來,都要及時組織百姓撤退,這是其一,其二,獨立旅團還要承擔補充各主力師士兵任務,在今後戰鬥中,獨立旅團將會是各師兵庫,這要求我們各獨立旅團將領,必須要有非常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