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1 / 3)

從sx省會西安向東南方向走五十公裏出了藍田,翻過平均海拔1500米左右的秦嶺,沿著山溝官道一直向東南,經過著名作家賈平凹先生小說《黑龍口》中的黑龍口,就來到距西安137公裏處一個叫商洛的地方。

在sx的行政區劃裏,商洛與陝南的漢中和安康被1500公裏長的秦嶺山脈阻隔在大山以南,這三個地方分別與sc、hub、hen接壤,如果說sx地形輪廓像一個跪著俯首稱臣的兵馬俑的話,那麼漢中就是這個兵馬俑的膝蓋,安康是小腿,商洛則是腳丫子。

古時候商洛先後劃歸hen,sx,明代以後劃歸sx,有野史說這塊地方在秦嶺以南,應該劃歸hen或者hub,但古代帝王為了節製hub和hen,故意把這塊地方劃歸sx,預留一個戰略前衝,就像漢中和安康一樣,是為節製sc而預留的屯兵之地,不管出於什麼樣的原因都無從考證了,但大家能看到的是,商洛這塊土地在解放後,尤其改革開放後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並且這些變化仍在不停的繼續,誰都不知道下一時刻會發生什麼和改變什麼。

翻閱古籍,曾這樣描寫商洛,商洛地處sx秦嶺南麓,與豫、鄂兩省接壤,西鄰古都西安,東瞰南陽盆地,北接八百裏秦川,南接江漢平原,它因境內有商山、洛水而得名。

商洛曆史悠久。據考古發現,早在一百多萬年前的舊石器時期,這裏就有先民活動;商縣境內更是有很多古人遺址,藍關遺址、武關遺址、商鞅封邑遺址和“闖王寨”、“生龍寨”遺址如今仍在訴說著曆史的滄桑。漢代的四皓墓、隋代的文廟、

唐代的豐陽塔、宋代的商州城垣、金代的二郎廟、明代的商州城隍廟和龍山雙塔、清代的會館群成為現代人參觀與憑吊、緬懷曆史偉人豐功偉績之地。商鞅當年通過變法改革將秦國改造成富裕強大之國,闖王六出六進商洛屯兵的曆史閃爍出無比的光芒。

商洛的行署zheng fu所在地商縣。商縣又名“鶴城”,因城區坐落於丹江之北,背靠金鳳山,麵對龜山,形如鶴翔,故有“鶴城”之稱,古來稱上洛,建國後設商洛行署,商洛專區,商縣作為商洛的首府,在古代就是鄂北和豫南唯一的入陝通道,有古商道,商道亦稱商於古道,是秦馳道的主幹道之一,為“秦楚咽喉”,是長安通往東南諸地和中原地區的交通要道。盛唐時期,丹江通道僅次於長安至開封道路(大驛路)的次驛路,居全國當時驛路交通第二位。

著名詩人白居易在他的詩作《登商山最高頂》中寫道:“高高此山頂,四望惟煙雲。下有一條路,通達楚與秦。”詩人王貞白《商山》詩中,曾有“商山名利路,夜亦有人行”之感歎。唐貞觀元年,商州刺史李西華倡議修從藍田到hen內鄉六百裏路,史稱武關道、藍武道。明末清初,丹江、金錢河、旬河航道以及龍駒寨、竹林關、漫川關、柴家坪、雲蓋寺的水旱碼頭聞名遐邇,成為“北通秦晉,南接吳楚”的物資集散重地。”

解放後因古道年久失修,國家幾次修路改造依然不能改變交通不便的麵貌,導致商縣長期落後貧窮,一直是中國的貧困縣。

商縣地處商洛西北部,在商縣境內的北部有一個地方叫荊川鎮,是秦嶺餘脈商山峻嶺之間的一個小鎮,和其它的小鎮一樣,地處崇山峻嶺之中,鎮轄的各個行政村分散在大山中,在川道中間有一塊平坦的地方,荊川鎮的行政中心就在這兩麵山中的川道上,鎮子中心,也是鎮子的經濟和文化中心。

說是文化中心,隻是一連串低矮的街麵房組成,有鎮zheng fu、郵局、學校、合作社、戲台等,說是經濟中心是因為它每二五八ri逢集,附近方圓二十裏內的老百姓都來這兒買賣東西,就行成鎮子獨一無二的景象,過年過節熱鬧非凡,人流大的時候有好幾千人,甚至上萬,每年正月有燈會,二月二的時候有社火、雜耍等娛樂活動,臘月人流也很密集,人們都準備買年貨過年,小鎮擁擠不堪,平時的ri子就像其它的地方的集市一樣,人們總是習慣來小鎮添置一點ri用品,還有一個時候小鎮zhong yang的人會爆滿,就是在前幾年開批鬥大會,或者是公審大會什麼的,方圓的人都集中在鎮子zhong yang的戲台前,觀看當時被曆史淹沒的理智,那個時候人山人海,熱鬧異常,不能說熱鬧,應該說是群情激憤,後來小鎮恢複往ri的景象,有熱鬧、有寂靜;小鎮也有一條官道通往商縣縣城,很多小路是通往各個鎮轄的小村子,荊川鎮的人口不多,但麵積廣闊,典型的地廣人稀型小鎮,在崇山峻嶺之中,荊川鎮如同它的曆史一樣述說著它的往昔。

說起荊川鎮就不得不說西川河,西川河發源於秦嶺南麓,沿商縣上遊流經荊川鎮、楊峪鎮在商縣彙入丹江,在商縣境內有很多這樣的河流,但它們的流向卻不大相同,這是因為,秦嶺不單是中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也是中國水係的南北分界線,商縣地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