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日本出現了空前的團結。民眾開始勒緊褲帶,支持戰爭,各行各業都在夜以繼日的工作。利用所有能利用的資源。三個月的沒有空襲,日本的坦克終於下線,重型裝甲坦克研製成功。部隊也得到了相應的裝備。日本軍方分析齊天龍為了加快戰爭進度,絕不會把主力停留在中國戰場,他的目標應該是日本的本土。
根據這一分析,日本在中國南方戰場和東北戰場調回4個師團。為了牽製在中國的軍事力量,把國內的二流部隊調往中國東北和江南戰場,而把作戰經驗豐富的作戰部隊調回本土。算上大和號變成日軍海上防衛艦隊。由五艘航母,五艘戰列艦,十艘巡洋艦和大小六十艘重型艦艇。組成防衛艦隊。山本五十六繼續擔任日軍防衛艦隊司令。
陸軍方麵在東京組成首都方麵軍,下轄兩個軍,第一軍下第6、第4、第17、第15、第22師團。第二軍轄近衛1、近衛2和近衛3。主要是守衛東京周邊地區。
組成大阪方麵軍,下轄第116師團,48師團。18師團和104師團。隻要防禦大阪以南到九州方麵。
組成仙台方麵軍下157師團158師團和159師團。防守仙台以北方麵軍。
組建四國軍,下四國海岸警備隊1,2,3和獨立第10第11,第12獨立混成旅團。這樣加上原來在日本國內的部隊就集中了攻擊五十個師團,一百萬部隊。分駐日本的整個國土當中。
東條英機認為鐵血不進攻日本本州島,有勝利的機會,要是進攻日本的本土,一百萬軍隊超過了鐵血的總兵力八十萬,就是九州國傾盡全國的兵力也難以占領日本。
日本大本營到岡村寧次和杉山元回國,分別出任日本本土保衛戰的指揮官和參謀長。又在中國戰場抽調大批的軍官擔任軍司令和師團長。日本的準備已經就緒。東條首相算的很準,他確定齊天龍一定會來。因為就算是在中國戰場全麵勝利,日本也就是退回國內而已,日本是不會承擔任何責任的,想讓日本承擔戰爭責任就必須在日本登陸作戰。要想打敗日本,九州沒有那麼大的財力和物力來進行百萬部隊的登陸作戰。少量的部隊隻能是湮滅部分的日本人。
天皇已經同意這一計劃,隻要九州登陸失敗,日本就會趁機收回九州島,然後在中國戰場發動反擊,逼迫中國政府談判,取得暫時的停戰協議,達到1932年的狀態,恢複國力。如果鐵血放棄進攻日本本土,就設法放棄在中國的利益和美國、蘇聯進行接洽,換取喘息的時間。
東條的算計是不錯,這也就是齊天龍難辦的地方,正如日本分析的那樣,即使鐵血把日全部趕出中國領土,也就是收回自己被占的領土,一切損失都是自己承擔。想徹底在日本取得全麵戰爭的勝利,就必須在日本本土登陸徹底的打敗日本。
整整二月到三月,九州共和國都在進行大戰準備。遠在中國的14個軍全部調回國內。進行整編和集訓,軍官調整。
參謀部正在製定進攻計劃,擬定在日本有三個登陸地點可以進行登陸作戰。第一登陸地點是在東京,這裏頻臨海邊,在海上登陸後一日內即可到達東京。第二登陸地點在鬆濱,這是一個可以展開大型登陸部隊的地方。第三個登陸地點在金澤到福井之間的海岸也是一個比較適合進行大一點的登陸場,但是三個地點都是各有千秋。
在東京登陸的優勢是可以在最短的時間擊敗日本占領東京,逼迫日本人投降,缺點是東京灣臨近千葉是一盒突出的尖島,不利於海軍的登陸作戰。日本在東京必定集結重兵,一但登陸受阻就會失敗而被日軍趕下大海。
在鬆濱登陸是距離東京近,那裏是天然的一個登陸場,是個理想的登陸地點。缺點是日本也知道那裏是理想的登陸地點,處在東京和大阪之間,在日軍的兩大集團軍的中間,部隊很難展開,最後容易被日軍包圍在那裏,遭到後續趕上來的日軍圍殲。不過,那裏也是三個地點當中最危險的一個地點。
第三個地點在福井地區,這裏並不是理想的登陸地點,因為這裏的海灘長,淺水區段過遠,對登陸部隊的涉水登陸照成了一定的危險。可是這裏日軍防備鬆懈,很容易登陸成功。最大的不利因素不是地形問題,而是距離問題。這個地方是和東京形成了兩個海岸的距離,是日本島最寬的一段距離,有六百公裏遠。如果九州軍在這裏登陸,就要橫貫日本的本土,才能攻占京,難度頗大。
Ps:第四卷完,接下來請繼續收看第五卷 《遠東風雲錄》精彩還在繼續,記得收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