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反掃蕩-(一)送信
或許,我們都曾記得七十年前的那場民族生存之戰,都曾知道有那麼一群為了我們今天生存而戰的勇士,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身和不屈之魂,打造出中華兒女重新屹立世界的脊梁。在那群人中,有男人、女人,有土匪、軍人……他們都有同一個名字--中國人。
作者用一個年僅16歲小八路葉劍飛的眼睛,努力地還原那段慘烈、悲壯的抗日烽火,解讀一個少年在烽火中成長曆程的艱辛與苦難。隻有一個目的,就是讓大家都能真實地觸摸到那段快被人遺忘的曆史。
(一)送信
八路軍荊山抗日支隊通信員葉劍飛趴在一個土堆旁邊,仔細地監視著200米開外日軍的行動。
這夥日軍不到200人,架在一起的三八步槍、歪把子機槍、擲彈筒讓葉劍飛眼紅的沒辦法,而日軍正在埋鍋做飯,煮肉的香味更是讓快半年沒聞到肉香的葉劍飛流出了口水,肚子也不禁叫了起來。他想了想,13歲就參加紅軍的他,到現在三年隻吃過兩頓豬肉。睜大眼睛,再仔細地再數了一遍,他估摸著這應該是一個完整建製的日軍中隊。
葉劍飛當年就是餓著肚子實在過不下去,家裏的父母都餓死了,他是跟著逃難的鄉親出來的。後來恰好碰到紅軍攻打縣城,城裏的老百姓都在唱紅軍為農民打江山,當紅軍吃糧不餓肚。就這樣,他糊裏糊塗地就為了能吃飽飯參軍了。當年參軍的時候個頭還沒有步槍高。後來,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在戰鬥和集體生活中,他這個“紅小鬼”才慢慢了解紅軍,慢慢將自己溶入這支窮人的隊伍。
這幾天,八路軍荊山抗日支隊部非常繁忙,因為駐遼縣的日軍正在組織策劃對荊山及周邊鄉村的一次大規模的掃蕩。調動一個聯隊的日軍,總兵力近四千,配備大炮,並且還有飛機支援。這一帶的抗日形勢突然一下子嚴峻起來。
說到這裏,就必須要提一提當時全國的抗戰形勢。中國的抗日戰爭實質上應從1931年9月18日算起,而真正爆發全民族抗戰則是1937年7月7日,
7月7日夜,盧溝橋的日本駐軍在未通知中國地方當局的情況下,徑自在中國駐軍陣地附近舉行所謂軍事演習,並詭稱有一名日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今盧溝橋鎮)搜查,中國守軍拒絕了這一無理的要求。日軍竟開始攻擊中國駐軍,中國駐軍第29軍37師219團奮起還擊,進行了頑強的抵抗。當華北戰事一天天擴大的時候,1937年8月13日日軍又在上海發動了進攻。宛平城的槍聲掀開了全民抗日的序幕。戰事一開,日軍由於蓄謀已久,兵鋒犀利,雖然國民政府組織了淞滬會戰,拖住日軍三個月,但數十萬國民革命軍精銳卻死傷殆盡,日軍趁勢大舉進攻,國民政府連連喪師失地。在華北,小鬼子更是得勢不饒人,接連擊敗十幾萬當地守軍,拚命攻城略地。
但是讓小鬼子們想不到的是,國民黨軍雖然一敗再敗,但是仍然有作戰能力,國民政府軟弱無比,但就是不肯投降。
日軍也有自己的小算盤:集中軍力與國民黨進行大會戰,爭取最快的時間內消滅國民黨軍主力,打跨國民黨政權。在華北一帶,幾個精銳師團都繞過荊山,追著國民黨的幾個軍在打,卻將數千人的抗日武裝留在了身後。
為了進一步打擊中國軍隊主力,日本軍部決定利用鐵路線在遼縣集中大量的武器彈藥、補給等,然後策劃實施更大規模的會戰,以期一戰而消滅抗日主力部隊。這就必須要確保遼縣周圍的絕對安全。於是,當地駐軍第21聯隊接到命令,發動一次大規模掃蕩,主要目的是尋殲抗日主力,當然,最主要目標就是國民黨中央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