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青年近衛軍(5)(2 / 3)

廣晉府州兵見趙匡胤如此神勇,登時大嘩,隊列末尾已經有不少人開始逃散。少數久經沙場的勇悍兵丁則仍然試圖反抗,撥刀便要來搶孫審琪。

“來世再見!”

“來世再見!”

近衛軍衝陣廝殺的號子震天動地,士氣如虹的官兵如同洪水一般從營盤中湧出,如同餓虎撲食一般衝向廣晉府州兵,州兵弓手剛放了一輪箭,近衛軍隊列就已經撞入陣中,兩股人馬絞在一起,翻翻滾滾,血肉橫飛,慘叫連天。士氣大沮的廣晉府州兵節節敗退,楊光義、石守信、劉慶義、劉守忠、劉廷讓、韓重贇、王政忠幾人衝鋒在前,如同虎入羊群,當者披靡,在武備學生的帶領之下殺了人見了血的近衛軍發現所謂的州兵實在也不過如此之後,信心大增,平時苦練的膂力,耐力和刺殺本領開始發揮出來,大大彌補了兵器粗陋的缺陷,號子聲中排山倒海般的攻勢讓廣晉府州兵抵擋不住,近一半的士兵作鳥獸散,當戰場上倒下了約五百名州兵之後,大片幸存的州兵開始下跪舉械投降。

牙兵指揮使李德明勒兵後退,坐山觀虎鬥,要說他不想趁機攔腰偷襲近衛軍,那也不是,問題在於就算擊退了近衛軍的攻勢,廣晉府的州兵也不見得會投向自已----孫審琪還在趙匡胤手裏呢,如果不能控製局勢,那麼為一個不可知的結果白白損失兵力是愚蠢的行為,尤其是契丹大軍已經逼近廣晉府的時刻。李德明背叛了石晉,但並不等於他就忠於契丹,他隻忠於自已,既然留下無益,那麼還不如趁著近衛軍正全神貫注地收拾州兵,做一個最恰當的選擇。

麵對李德明的突然撤退,武備學生們都有點愕然,牙兵的臨陣脫逃使州兵失去了最後的憑借,廣晉府州兵全體崩潰,扔掉兵器,跪地乞命的士兵竟然有幾千人----和實兵實餉,齊裝滿員的近衛軍不同,州兵人數雖多,精銳卻不過數百,其餘的大部是老兵油子和弱,病,殘,一直依靠軍隊過活,由於吃空餉極其嚴重,許多人根本就領不到糧餉,就靠跟著軍隊搶動百姓地過活,無論是忠誠度還是戰鬥力都很有限,帶頭大哥被擒,能戰精銳損失殆盡,剩下的兵痞們當然不可能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在他們看來,誰是主子不要緊,自家活命最要緊。

近衛軍軍士見勝利居然如此輕易,都是歡聲雷動,不少人開始衝入投降的州兵之中,拋下手中粗陋兵器,換上精良的趁手家夥。

畢竟農民習氣不改,武備生們花了好大力氣,將更換了兵器的近衛軍集合起來,已經是小半個時辰之後了,心急如焚的趙匡胤率軍直奔府衙,牙兵指揮使李德明卻已將李德珫挾持而走,出西門投契丹去了。趙匡義率軍士闖入地牢,放出被囚的景範。

大夥商議之下,廣晉府現然形勢紛亂,不能無主,遂推戴趙匡胤暫充廣晉兵馬使,退入城中的武備學生為輔佐;景範為轉運使,一幹財政學生為輔佐。大戰之後,近衛軍官兵死傷約一百餘人,除留四百人為趙匡胤直領,作為機動兵力使用並維持城內秩序之外,其餘兩千四百人分為四指揮,每指揮六百人,各帶一千名投降的州兵緊閉城門,分守四門,以防禦很快就會到來的契丹大軍。

轉運使景範忙於安撫居民,清點糧草,入夜時分,大雪初停,終於大體忙完,充任副手的趙匡義就領了數十名財政學生奔上街頭,點火把,貼布告,告知普羅大眾契丹人很快就要到來,由於孫審琪叛變,李德明出走,守城兵力嚴重不足,如不想坐以待斃,就應該青壯參軍守城,老弱充為後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