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黃河洪災
第44章 黃河洪災
各項改革任務布置下去後,全國都進入了有條不紊的大發展中。
6月,各地的軍隊調整完畢,軍營也修建好了,軍隊進入了正規的訓練時期。
7月,大漢科學院用玻璃磨製出了第一架望遠鏡。於是成立洛陽望遠鏡加工廠,生產軍用望遠鏡和科學研究要用到的天文望遠鏡。
8月,中山市(原冀州中山國)蘇雙組建冀州商團,北進草原,與北方民族進行商品交易。並向工商部提出建議,在幽州白登、上穀等地設立邊貿站,允許北方牧民入境交易,被工商部采納。
8月初,全國各地的學校修建完成,向社會進行了招生入學考試,按成績的高低和年齡的大小安排進了各個年級。(如果按部就班的培養人才的話,等第一批大學生畢業,已經是13年以後了。)
8月下旬,長安——洛陽一線下起了連綿不斷的暴雨,沿線所有的室外工作都被迫停止。
意識到可能會發生洪災,中央迅速調集了洛陽軍區的第111師沿途組織百姓撤退到安全距離以外,並在洛陽黃河段修建了高達4米的防洪堤。
8月30日,黃河水位開始上升,31日就超過原黃河的最高河岸線,漫延到沿岸的各個縣城村莊裏。
9月2日,暴雨停止,但河水水位仍不斷上升,渭南、曹陽、汜水等縣以被淹沒,成為災區。多達10萬不願撤出的居民百姓被困災區。
中央成立抗洪搶險組,由沮授親任組長,進行抗洪搶險工作的安排調度。
3日,黃河下遊的兗州傳來消息,地處黃河水道與濟水水道(漢代黃河在陳留分成兩條平行的河流向東留入渤海,北邊一條就是現在的黃河,南邊一條當時稱濟水)之間的延津、平丘、白馬三縣和範黃(原範郡)、濟北兩市均被洪水淹沒,成為災區。受災人口達40餘萬。
黃河沿岸所有的改革工作都停了下來,政府都全力以赴的進行抗洪搶險工作,搶救被困群眾。
9月5日,洛陽軍區增派第112師與第111師一起在長安到陳留一線的洪災區進行搶險工作,信都軍區則派出了第121師在陳留到樂安(入海口)一線進行搶險工作。洛陽、東郡、信都三處的造船廠所造的新船全部被用來運送被困的災區群眾。
7日,黃河水位穩定下來,洛陽防河大堤還差半米就會被淹過,實在是危險至極。黃河沿岸盡是綿延上千米的災民營(大多是茅草屋),大人小孩的哭聲連成一片,極為悲壯。
8日,第一次上報數據顯示,截止9月5日,災區民眾死亡、失蹤者達2000餘人,這還是我發動了軍隊進行搶險的結果。在古代,這個數據可能對統治者來說隻是很微末的損失,但對於我這個來自未來的現代人,這麼多的人員損失是我不能承受的。
次日,大漢皇帝頒下聖旨,著搶險救洪的軍隊官兵竭盡全力,即使用生命為代價,也要搶救出被困群眾。
聖旨被《大漢日報》刊登出來,天下震動,百姓均麵朝洛陽而泣,感謝上天為他們帶來了一位好皇帝。救災官兵也深受感動,盡最大的努力在搶救災民,有的士兵甚至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10日上午,水位終於開始下降,用信鴿通信得知各地準備的抗洪救災物資也準備完畢,正在運往黃河沿岸災區的途中。
13日,兗州平丘縣出現瘟疫,我當即下令把平丘和其附近的延津、白馬三縣的百姓全部隔離起來進行檢查治療。中央衛生部張仲景帶領洛陽醫科大學華佗及學生300餘名學生星夜趕往兗州,對瘟疫病人進行有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