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工業革命(1 / 2)

第54章 工業革命

第54章 工業革命

蒸汽機和福澤機的發明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兩項工業機器的發明標誌著工業革命的到來。在之前,農業部3年前派出的調查小組已經找到並培養出可以大規模種植的雙季水稻,在交州種植取得成功,於191年開始在南方三個行政洲內適合的地方大規模推廣。實際上,大漢的工業革命和農業革命是同時進行的。

蒸汽機發明之前,大多數的動力係統靠畜力和水力提供,效率低下,費時費力。蒸汽機的發明解決的機器動力問題,使工廠可以設在交通和市場便利的地方,不再單純依靠自然動力。

不過由於191年7月份發明的蒸汽機是單向傳動,效率仍然不是很理想。經過5個多月的全力攻關,大漢科學院終於在192年1月份研製成功了功率更高的雙向複動式蒸汽機,並首次把引入汽缸的低壓蒸汽變為高壓蒸汽,使蒸汽機出現了質的飛躍,能夠進行使用工作了。

由於在蒸汽機的研製過程中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精密儀器磨製經驗,192年9月,大漢第一台機床——刨床研製成功。不過由於這類機床對刀具的硬度要求非常高,因此除了用來在實驗室使用外,並不具備經濟價值。

11月,化學研究所終於研製成功高強度的鋁鎂合金,該合金使用於大多數硬質加工行業,機械加工行業是其主要應用點。第一批刨床刀具被磨製出來,用於加工精密零件。實驗室的第一台機床終於可以進行實用工作了,機械研究所可是以此為基礎研製車床、磨床、銑床等其他機床。

192年2月,洛陽蒸汽機加工廠成立,開始正式批量生產蒸汽機,與此同時,鄭渾提出辭職科學院院長之職,推薦徐嶽的老師劉洪擔任。他自己則和馬鈞一起專心從事機床的發明。

劉洪(公元129-210),字元卓,東漢天文學家,一生政績顯著,但主要成就仍是在天文曆法上。160年時調任太史部郎中至今,執掌天時、星曆,積極從事天文觀測與研究工作。蔡昌、鄭玄、楊偉、徐嶽、韓翔等人先後從師於他,是東漢的著名科學家之一。

192年4月份,洛陽蒸汽機加工廠第一批複動式蒸汽機正式出廠,其中20台用於建立第一家蒸汽機紡織廠,另外30台則被洛陽水泥廠、洛陽鋼鐵廠、洛陽玻璃廠、洛陽紡織廠、洛陽馬車廠、洛陽煤爐廠、江南織造廠、奉天鋼鐵廠、軒轅山煤礦廠、奉天鐵礦廠、壽春紡織廠等瓜分,拿去做第一批試用,如果使用效果良好,以後將會大量使用這種高功率的機器。

從192年蒸汽機應用於棉織業開始,新的棉紡機和蒸汽機需要的鐵、鋼和煤量急劇增加——這需要通過采礦和冶金術方麵的一係列改進得到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