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激戰風原
第65章 激戰風原
第二天下午,大漢第一軍113師第一旅和第二旅就趕到了拉木鎮,在鎮外駐紮了下來。師長樂進、參謀長鍾繇一行住進了拉木鎮當地一家漢族商人的大宅院裏,休息了一晚,隔天早上拔軍起程,向西北方向的風原城進發——那是河西鮮卑的大本營,族長拔原和長老們都長期住在那裏。
在東邊的青河戰鬥結束的時候,西邊的長城之戰也拉開了序幕。
長城戰鬥是在涼州長城北邊10多裏處的一塊草原上進行的。本來長城是河西鮮卑和漢朝默認的分界線,但因為跟漢朝和平相處了幾十年,這支緊鄰大漢的鮮卑族分支也染上了漢人謙虛的好習慣,把他們的駐軍駐紮在遠離長城30裏外的一個軍營裏。
武威軍區第三軍133師的前鋒部隊是第三旅,他們就是在距離長城10多裏處與鮮卑的西部軍羽顏部3萬人部隊相遇。
羽顏可不像鮮於林那般平和,是個典型的草原莽漢,脾氣暴躁,易動怒,與張飛有得一比。他對相安無事幾十年的大漢突然找借口與他們開戰感到非常不滿,因此一看到漢軍部隊就下令全軍攻擊。
不過羽顏比鮮於林還要倒黴。鮮於林遇上馬超還有還手之力,羽顏遇到的卻是第三旅的旅長,比馬超牛得多的張飛。由於謀略不通,軍部隻讓張飛當了一個旅長,但3萬多人的統帥對張飛來說也算不錯了。
張飛看羽顏二話不說就開始進攻,也不羅嗦,留下一個預備團,就帶領2、3團的士兵迎了上去。
張飛是什麼人啊,那是與趙雲一個級數的牛人,雖然生的莽撞了些,但絲毫不影響他的靈活與勇猛,一杆兩米多長的精鋼蛇矛被他舞得密不透風,在鮮卑軍隊裏橫衝直撞,殺的鮮卑騎兵人仰馬翻。加上按特種兵標準訓練的警衛連,沒過多久就殺到了羽顏跟前。
羽顏雖是族中的一個猛將,但與張飛那種牛人是不能相比的,沒幾下就被張飛掃落馬去,被生擒了。
主將被擒,剩下的事情就好辦了,大多數士兵都選擇了投降,隻有少數頑固分子逃向北方。
11月6日,133師1旅、2旅、3旅集合完畢,在師長馬騰的率領下直奔風原,要與113師夾擊風原。
11月12日,經過不少的騷擾戰鬥,113師和133師分別抵達風原城的東西兩麵,分兵把風原城給包圍了起來。
拔原此時除了咒罵大漢天子劉協外就是祈禱拓拔鮮卑的援軍快點到來,不過他知道風原城可能是堅持不到援軍的到來了,隻好走一步算一步了。他派出的信使已經回來,取得了拓拔鮮卑首領拓拔天確切的援助保證,20萬人的援軍會在5天之內抵達風原城,隻要他能堅持到那時候。
風原,原是一個無名的小鎮,隻是拔原和族人歇腳的地方。但自5年前從漢人那裏學來了區域放牧的辦法後就不用擔心草料的問題,因此拔原和族中長老就長住在這裏了,慢慢形成河西鮮卑的核心大本營。他當然不知道大漢的區域放牧管理辦法是故意透露給他們的,就是要他們定居下來,否則等開戰的時候大漢的軍隊到哪兒找他們去?
風原城的人口在20萬左右,四周城牆長達20多千米,即使是在漢朝境內也是一個比較大的城市。本部有3萬人的精銳騎兵部隊,加上從前線逃回來的士兵和緊急征召的族人部隊,共有8萬多人參與守城。城中的族人都願意與風原共存亡,因為他們大都是河西鮮卑內部最核心的族人,有些人一輩子都未見過漢人,因此對部落比較忠心,靠近邊境的鮮卑人就比較容易投降了。
11月13日早飯過後,113師和133師從東西兩門同時開始進攻,攻城部隊是113師第一步兵旅和133師第一步兵旅,並有騎兵進行輪射掩護。
盡管經過了8年的發展,大漢軍隊的攻城手段相比現在世界上的其他軍隊來說絕對是花樣百出,像這種落後的草原城市隻要晚上用幾個特種兵潛進去打開城門就行了。但軍方高層一致認為應該讓軍隊經曆些硬仗,要多打大仗、硬仗,才能鍛煉出軍隊的鐵血氣質,因此這次風原攻城就完全是堂堂正正的冷兵器時代的攻城戰了。
大漢的士兵舉著盾牌,抬著雲梯,推著撞車開始攻城。鮮卑族的士兵則有點憤怒,有點擔憂的往下麵射箭、扔滾木擂石。
雖然經過了嚴格的現代化軍事訓練,但從十多米高的城牆上扔下來的滾木擂石依然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得了的。盡管有盾牌,但仍有許多士兵被砸死砸傷,幸好他們沒燒油,否則還不知道要有多少人被燙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