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兵分兩路(1 / 2)

第93章 兵分兩路

第93章 兵分兩路

科布一戰使鮮卑各部失去了最後的抵抗信心,帝國軍隊在這一戰中表現的智慧和戰鬥力使那些想反抗的鮮卑叛軍不得不考慮一下自己的實力。122師在這一戰中除了初期擊殺了伊古爾聯軍約8000人外,其餘的人包括伊古爾在內全部被俘虜,繳獲的馬匹足夠帝國再次組建一個師團的騎兵部隊。

科布一戰的結果使各地的抵抗迅速減少,大多數鮮卑部落在得知伊古爾聯軍全軍覆沒之後,就完全放棄了抵抗,服從帝國軍隊對各地的接管,使鮮卑國內的內政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內迅速穩定下來,管亥的功勞不可謂不大。當然,這些已經是後話,由於季節和氣候的影響限製,帝國遠征軍部隊必須要盡快出兵堅昆和丁零,否則等入冬後的大雪下起來後就無法征討這兩個奴隸製國家了。

本來在出發之前,帝國中央軍委下的命令是先征堅昆,再討丁零,但趙雲等人根據情報人員的推測得知,這兩個部落的人雖然頗有勇力,但人數太少,堅昆總人口估計都沒有超過30萬人,可用來成軍抵抗帝國軍隊的青壯年男子不到5萬人,這就是為什麼伊古爾可以屢次抵抗住堅昆南侵的原因。因為堅昆每次南征,傾國之力也不過兩三萬人,而且在糧草上根本比不得伊古爾這個在家門口打仗的色拉格領主,並且在兵器上也要比伊古爾差得多。中華帝國的軍隊的兵器全部是由鋼鐵打造的,鮮卑則基本上是帝國淘汰的兵器走私給他們的鐵兵器,而堅昆則隻有少數的幾名帶兵的將領才有鐵製的兵器,其他的士兵用的基本上都是由樹木和石頭製作的兵器,主要是木箭、木槍和石刀、石斧,這樣的裝備當然打不過伊古爾了。

要說堅昆族的組成,其實已經不是純正的華夏民族了,在堅昆的北部,翻過薩彥嶺的山林,有一小部分族人是西伯利亞(現在大多數地方都還沒有名字,我就按前世的名稱來稱呼了)的白種人民族,由於西伯利亞艱苦的生活才迫使他們南遷的,開始的時候還和堅昆的祖先打了幾仗,不過沒有打贏,最後才並入了堅昆族,成為堅昆族的一部分。整個堅昆部落除了南部有一部分族人靠在薩彥嶺南山的山區草原上放牧為生外,其他地區的族人大多數處於薩彥嶺的深山老林之中,靠捕食林中的野生動物如野豬、雪兔等為生,對於征討堅昆,帝國是完全沒有多少實際利益可得的,要說利用西伯利亞的資源,現在還早得很。根據國內的工業規模,國內的資源足夠帝國使用到統一全球為止,並且從東北的雪州省出去,一樣可以達到西伯利亞地區,完全沒有必要靠征討堅昆來打通通往西伯利亞的通道。

對於征討堅昆,我的意思主要是想把這一部分擁有華夏民族血統的民族並入帝國,將他們遷入鮮卑地界以內,讓他們的生活好過一點,也避免他們因生活而南侵與鮮卑民族發生戰爭而死去很多年輕的生命。當然,堅昆部目前已經進入奴隸製,有了國家的雛形,堅昆國王安尼塞是不會輕易投降的,隻有打敗了他才有可能讓他投降,然後用南遷的條件讓堅昆舉族遷入薩彥嶺以南,除了改善他們的生活外,還便於帝國對少數民族的統治。

丁零族是純正的華夏民族血統,是戰國時期避戰而北遷形成的少數民族,居住在北海(貝加爾湖地區)以東、大興安嶺以西的廣大山區地帶,與堅昆的情況類似,都是以少數放牧,多數捕食野獸為生的。不過這個部落由於臨近雪州省,可以直接與帝國的商人進行貿易,用部落的藥材、動物毛皮等特產換取帝國的糧食和生活用品,最近十多年由於生活的改善已經沒有與鮮卑國發生過任何戰爭了。因此他們對鮮卑已經沒有像以前那樣關心,根本沒有注意到鮮卑已經滅國了。但與堅昆一樣的,要讓他們整個部落就這樣輕易的投降帝國是不大可能的,一樣需要向他們展示一定的實力來震駭他們才可以讓他們心甘情願的投降。

丁零沒有堅昆部落的消息靈通,堅昆因為常年與色拉格家族作戰,所以極為注意伊古爾的動向,得知南方的中華帝國已經打敗了鮮卑國王拓拔真,並把伊古爾的十萬聯軍打得全軍覆沒,料想這個好征討的帝國不會放過堅昆,因此安尼塞已經作好了準備,除了與帝國來一場硬仗外,如果不能取勝,將帶全族隱入深山老林中,躲避帝國軍隊的鋒芒。而丁零國就沒有這麼高的警惕心了,到目前為止,丁零的族人也隻有少數的族人到過帝國的雪州省,遠一點的原州省和幽州省都沒有去過,對帝國發展到何等程度完全沒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更沒注意到自己的老鄰居,曾經打敗過匈奴的強大的鮮卑國居然在兩三個月內就已經舉國投降,並入中華帝國了。帝國的軍隊已經指向北海東部的地區,丁零國的領土,丁零國的國王喬巴木應該慶幸自己沒有得到消息,否則作好準備後兩國打起來不知道要死多少族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