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猶太起義
第280章 猶太起義
猶太民族是一個聰明能幹,英勇頑強,精誠團結的民族,同時也是一個充滿悲劇色彩、命運多舛的民族,她的曆史堪稱一部可歌可泣的悲劇。
巴勒斯坦東靠阿拉伯,西臨地中海,沿岸內陸是一片肥沃平原,平原以東和沙漠之間則有許多丘陵高地,境內的約旦河從北向南流入世界上最凹陷的內陸湖死海,雖然氣候比較幹燥,在西亞沙漠丘陵較多的條件下卻是一塊適於農耕的富饒之鄉,是一塊“流著乳和蜜的土地”。公元前2000年代中期,有一批塞姆族人移居此地,他們的語言稱為希伯來語,自稱其民族為以色列,後因建立以色列和猶太兩個王國故也可稱其為猶太人,這三個名稱都指同一民族。
公元前1012年,大衛統一以色列和猶太兩王國,定都耶路撒冷,國勢達到鼎盛。在其子所羅門統治時期(前972—前932年),建成了耶路撒冷第一聖殿。這時的以色列雖不能憑武力稱霸,卻也能以外交和經濟聯係而成為西亞南疆頗負盛名的繁榮之邦。但好景不長,所羅門死後,國家南北分裂,以色列定都撒瑪利亞,猶太則仍以耶路撒冷為都。
由於埃及、郝梯已衰,亞述尚未興起,兩國對峙局麵維持200年之久。由於兩國爭鬥,國王為政暴戾,階級分化劇烈,人民痛苦不堪,猶太教得以誕生。當亞述帝國已成氣候並大軍壓境之時,自鬧分裂的兩個猶太人小國便難以生存,從此開始了猶太人苦難的曆程。公元前721年,亞述國王薩爾貢二世攻陷撒馬利亞,滅了以色列,並擄走27290人。
南方的猶太國靠耶路撒冷的堅固城防雖幸免滅頂之災,但仍臣服亞述。從此以色列民族不論南北皆不斷處於外部強國鐵蹄的蹂躪之下。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摧毀了耶路撒冷城,聖殿遭洗劫焚毀,猶太王被挖去眼楮,係上鎖鏈,舉族解送巴比倫,在那裏度囚徒生活達半個世紀,這就是著名的“巴比倫之囚”。
幸運的是,新巴比倫王國國運不長,公元前539年即被波斯消滅。波斯人出於進攻埃及需拉攏人心的戰略考慮,把猶太人送回巴勒斯坦,允許他們在耶路撒冷再建聖殿、恢複家園,遂使猶太人更堅定了猶太教信仰,認為上帝確實照顧他們這個飽受苦難的民族。
這一曆史演變對猶太教的發展具有關鍵意義,在苟存之際,猶太人把擺脫苦難的願望寄托於宗教信仰;在奴役生活之中,借助上帝堅定回鄉複國的信念和決心。在波斯人允許他們回歸後更以此動員群眾,維護民族生存。於是猶太教便成為猶太民族的護身符和汲取力量之源泉,至今猶太教的一些規儀仍然彌漫著曆史的回聲。如猶太婚禮最後一項必讓新郎將一隻酒杯猛摔於地,以紀念耶路撒冷聖殿的毀滅和猶太人的流亡;每日晨昏祈禱之前必先念《聖經》詩篇第137首,以紀念巴比倫之囚;安息日及節日祈禱前先念詩篇第136首,以紀念重返家園謝神恩惠……這體現了猶太教信仰與民族生存之間的血肉聯係。
對猶太人來說,可真是“苦海無涯”。經過亞曆山大大王的入侵、托勒密王朝的管轄和塞硫古王朝的統治之後,猶太人所生存的巴勒斯坦地區於公元前65年又被羅馬鐵蹄所滅,猶太人的國家不複存在。羅馬帝國設猶太省,對猶太人進行壓榨和奴役。繁重的苛捐雜稅和官吏的暴戾無道激起了當地猶太人的強烈不滿。
帝元10年冬,羅馬帝國猶太省總督弗洛魯斯有意進行挑撥,以總督府所在地凱撒裏亞的猶太教堂附近道路為希臘人所有,唆使希臘人阻擾猶太人進入教堂。
經過了無數曆史的考驗,猶太人並不想輕易發生爭鬥,於是在凱撒裏亞猶太教領導人傑洛特的組織下,在凱撒裏亞的猶太人貢獻了價值一百多萬人民幣的財物,由傑洛特親自送往總督府,賄賂弗洛魯斯,以求弗洛魯斯幫助他們,彈壓希臘人封鎖進入教堂的道路的行為,弗洛魯斯毫無愧色的收下了這一筆賄賂。
就在猶太人以為大事已定,總督大人會幫助他們,解除希臘人對道路封鎖的時候,弗洛魯斯卻暗地裏做著相反的動作。雖然他確實讓希臘人讓開了前往教堂的道路,但他卻繼續唆使希臘人在教堂附近進行百般辱罵,極力貶斥猶太教及他們的《聖經》,使猶太人無法忍受。
經過了一個多月的言語互罵後,猶太人與希臘人的矛盾終於演變成了大規模的拳腳相向。而希臘人作為羅馬帝國的統治階層,擁有天生的政治優勢,凱撒裏亞城中的其他少數民族都依附希臘人而生存,並且還有部分士兵參與到了打鬥中來。猶太人雖然人數眾多,但卻不敵有士兵參與的希臘人群體,逐漸由人受傷、死亡,猶太人的怒火在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