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那時候所能想到的龍結構,大致的形象就是豬頭蛇身。
在龍潯也延續這樣的設計思維,在他們心中,龍圖騰就是豬和蛇的完美結合。
但是放在今天,這樣的設計自然會遭人狗幣的,堂堂華夏的龍首怎麼可能是豬頭!
時代變了,豬的地位也一落千丈,到了今天,豬就成了罵人的稱謂。
蛇是一種權利圖騰,龍的結構離不開蛇的思維。
龍在華夏人心中,就是象征著權利和高貴的文化意義。
豬首自然不能有這樣的文化擔當,所以,這次龍的設計,必須體現出華夏人特有的文化霸氣。
豬頭蛇身,鹿角牛耳,羊須鷹爪魚鱗……這是固有的久遠時代的龍的形象。
演變到後世出現了一些文化改變,豬頭變成了鱷魚頭,龍眼變成了兔眼,腹部似蜃……
龍是什麼?
在古老的華夏文明裏麵,龍是上古神獸,龍能行雲布雨,登天潛淵,征瑞兆禍……
龍的形象。
龍口張揚,意味著文化自信。
龍身彎弓起伏,意味著內涵豐富。
龍有角傲天。
有鱗潛淵。
腳蹬祥瑞。
俯仰自得。
龍紋有雲的風采,鱗甲有器的光銳,須髯張弛有度,伴水伴雲,相得益彰……
李崇喜一口氣說出了自己對龍的理解,這個標準,這個形象,簡直聽傻了眾人,不過想想也是這麼回事。
誰說蠻荒之地沒有文化人的,龍津照樣出了李崇喜這樣的大師。
懂道法,行巫術,對文化有自我的見解,這等文化修為,放之於一個大學教授也綽綽有餘。
“同意”
“同意”
三人的標準意外的統一。
楊瀟和丘比特抿嘴不語,二人是見過龍的真容的,在土圍……真龍現體,楊瀟何等印象深刻。
按照幾人的標準,再微縮千倍,形象上基本吻合。
“設計方案裏麵有九條龍,如果形象統一,難免單調,我們得充分考慮……”風雲提了一個問題。
是呀,九條龍,你搞得一模一樣,難免給人審美疲勞。
龍分十四。
不管華夏文化,龍津文化,這是共識。
青龍,應龍,虺,虯,螭,魚化龍,蜃龍,行龍,蛟,角龍,望龍,火龍,蟠龍,雲龍。
這是龍的十四種分類,當然想要麵麵俱到,也是不可能,畢竟能夠對外展現的隻有九條龍。
十四選九,這又是一道難題。
龍的幼年時期和無角可以排除,虺,虯,螭,一下排除三。
蛟非龍,排除。
望龍的文化意義不夠強烈,排除……
最後定下來的九龍是青龍,應龍,魚化龍,蜃龍,行龍,角龍,火龍,蟠龍,雲龍。
“我們三,一人負責設計三條龍,你們先選吧。”
三人開始分工。
李崇喜選擇了青龍,應龍,火龍。
風雲選擇魚化龍,蜃龍,角龍。
沈偉龍選擇蟠龍,雲龍,行龍。
九龍築基的外形設計任務三人分擔了下來,最後彙總給楊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