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十三、歌聲飛揚
石柱見一把刺刀奔他而來,迅疾側身,然後縱身跳出坑。大個李向坑裏扔一顆手榴彈。坑洞裏沒有反應。原來,山田楊七一夥已從地道逃走。
於燕率眾救出蕭仁貴,山田楊七遭受重創。雪花崮區抗日武裝名聲大震,山田楊七不敢隨意下鄉侵擾百姓。雪花崮一帶的抗日局勢明顯好轉。不久,於燕同魯明結婚,調入山東分局任抗日劇團團長。石柱和小鸞也隨於燕去了抗日劇團。小鸞成了演員。石柱既當演員又做劇團武裝班隊員。
虎頭峪村,大槐樹下,演員們正在排練節目。
小鸞:我的家在東北鬆花江上……小鸞唱著唱著,唱出一臉的悲憤。
石柱也不示弱,高亢地唱:我的家在東北鬆花江上……
夜裏,虎頭峪村外,部隊戰士和抗日劇團武裝班的隊員,還有村自衛團員在站崗放哨。有明崗也有暗哨。他們是在保衛虎頭村的百姓看抗日劇團自編的拉胡腔劇《參軍》。他們在虎頭峪村演過,又去芝麻峪村演出。他們走村串戶,把抗日的戲劇歌聲傳遍了沂蒙山區。
一天,抗日劇團到一個山村演出,一乞丐唱的《花鼓調》,吸引了小鸞。那花鼓調,悠揚明快,十分動聽。小鸞聽著聽著,就跟著哼唱起來:出來(那個)太陽(哎)/上天(那個)鑽/抬頭(那個)看見(哎)沂蒙(那個)山/登不龍登倉/沂蒙(那個)山前(哎)/水濂(那個)洞/洞中(那個)不斷(哎)出神(那個)仙/登不龍登倉。小鸞哼一遍又一遍,哼到他們住的虎頭峪村。
小鸞走進抗日劇團住的農家小院,仍哼唱《花鼓調》。
於燕聽著聽著,眉眼含笑:好,小鸞,這《花鼓調》,節奏舒緩,音調優美明快,很好聽的。我們部隊文藝工作者,就應該吸取民間音樂的精髓,為我所用。來,再唱一遍,讓我記下來。於燕將唱詞和曲譜記錄下來。
於燕的住處。
於燕麵對曲譜,反複哼唱。
小鸞:報告。
於燕:進來。
小鸞走進屋內。
於燕:小鸞,部隊就要打反動武裝“黃沙會”了,為了配合這次戰鬥,我用《花鼓調》的曲譜,譜寫了一首歌,你聽聽怎麼樣?:人人(那個)都說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好風光/青山(那個)綠水多好看/風吹(那個)草地見牛羊/自從(那個)起了黃沙會/牛角(那個)一吹嘟嘟響/強逼(那個)青年人上山崗/硬說俺那肉身子能擋槍炮/誰知道子彈穿過見閻王。
魯明認真聽過《打黃沙會》說:《打黃沙會》歌詞激憤昂揚,很有戰鬥力,隻是這歌詞與它歡快抒情的曲調,很不諧調,能不能改一下歌詞?使這支歌更有教育意義,更有生命力。
一天,抗日劇團在虎頭峪演戲。於燕走上戲台:下一個節目,小鸞同誌演唱,我們剛剛由《打黃沙會》改編的《沂蒙山小調》。
小鸞步履輕盈地走上戲台,亭亭玉立,精神抖擻地向大家敬一個軍禮: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小鸞質樸甜美明快舒緩的歌聲,一下子就把台上台下唱得鴉雀無聲。
小鸞把《沂蒙山小調》唱完,靜默有頃,就是經久不息的掌聲。
於燕:下一個節目,是石柱同誌自己編寫的快板《浴血虎頭峪》。
石柱走上戲台:竹板打,震天響/我把虎頭峪之戰講一講/那天早晨天剛亮/鬼子漢奸圍村莊/大炮轟機槍掃/氣勢洶洶向村裏闖/區委蕭書記指揮得好/欲擒故縱巧布防/劉凱大個李最英勇/鍘刀閃處敵頭滾/槍彈爆炸血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