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一日之內,先帝膝下多了兩位皇子,別是先帝了,便是朝中眾臣,也都是欣慰不已的。

不過,對於皇貴妃華氏來,卻是苦心謀算落得了一場空。

但就算是謀劃未能成功,已經滋生出的野心,又如何可能因此就消失呢?

因生產受了罪,華氏在床上躺了整整半年,養好了身子之後,就盤算著要如何利用先帝對自己的寵幸,替自己的兒子爭取更多了。

華氏在先帝身邊多年,對於先帝最為了解不過,又得先帝的寵幸,想讓先帝愛屋及烏之下更疼愛她生的二皇子,這也並不是什麼太難的事。

先帝本就更寵愛華氏,對於二皇子自然也就多了幾分偏愛,每次去華氏那裏時,華氏總會讓宮人將二皇子抱到跟前,在二皇子稍長大一些時,又教了二皇子在先帝的麵前一些討喜的話,如此這般,先帝對二皇子也就更疼愛了。

在兩位皇子幼時,這樣的偏愛倒也不妨,但等到兩位皇子漸漸長大,立儲一事不得不被提到台麵上來時,在朝臣的眼裏,先帝的偏愛也就多了幾分別樣的意味了。

按著大安朝的祖製,立太子先是立嫡,無嫡立長,趙皇後所出的皇長子既是嫡又是長,按立皇長子為太子,該是毫無爭議的才是。

可正是先帝對二皇子那誰都能看得出來的偏愛,讓一些朝臣生出了別的心思。

身為臣子,誰不想爭那從龍之功?

皇長子是嫡長,擁護皇長子的人不知凡幾,就算是湊過去了,將來也不定能分得幾分功勞,但二皇子這裏就不一樣了。

二皇子非嫡非長,成為下一任帝王的可能性比皇長子要了許多,但也正是因為如此,若是在這時就站在二皇子這邊,無疑就是雪中送炭,那情分自然要更重幾分,將來二皇子要是真的能登上皇位,就能有那擁立之功了,甚至還沒有那麼多人與自己搶這大的功勞!

是以,在立儲這件事上,雖然皇長子占據了上風,但二皇子這邊到底也得了一些朝臣的支持,這就是先帝在位時黨爭的最初源頭了。

皇子長黨與二皇子黨相互傾軋,當時的朝堂是烏煙瘴氣也不為過。

因為黨爭,也因為先帝對二皇子的偏愛,一直到兩位皇子都已經十五歲了,儲位都還未定。

後來是當時已經入閣的季老太爺,領著一幫擁護正統的老臣一起進諫,請求先帝盡早立儲以安朝堂,在先帝隱晦的提出想立二皇子為太子時,季太傅又以先帝自己便是以嫡長被立為儲君一事來打消了先帝的念頭。

由此,皇長子被立為了太子,二皇子則被封為端王在宮外擇府而居,延續了十幾年的儲位之爭,也才算是有了一個結果。

可儲位雖定,卻不代表朝堂之中就能不起紛爭了。

皇貴妃華氏先是在生產時輸了一籌,在立儲一事上又落個慘敗,心裏有多不甘可想而知了,她不僅沒有就此安分下來,反而更加瘋狂的想要將自己的兒子推以皇位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