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看,這證據似乎是鐵證,但實際上,但凡多思忖一下就會知道,這證據實在是有些沒來由。
若季太傅真的就是工部、戶部兩樁貪腐案的幕後主使者,便是下麵還有那麼多的官員需要收買,但季太傅這個主使者必定能夠獲取讓人難以想象的巨額利潤,可誰都知道,季太傅為官堪稱兩袖清風。
季家雖然日子過得不錯,但這並不是因為季太傅在官場上獲利多少,而是因為季老夫人劉氏是個極為擅長打理家業的,季太傅最初為官之時,季家可謂是極為清貧,是劉氏精打細算之後攢下了一筆銀子給季家置了產業,這樣一年又一年的積累下來,季家才算是漸漸有了私產。
等到季正和季明娶妻時,季太傅在朝中已經站穩了腳跟,兩人娶的媳婦不能身份有多尊貴,但也都算名門之後,嫁妝自是不會少的,當然了,也不是季家圖媳婦的嫁妝,而是有劉氏打理季家的私產,再加上有兩個嫁妝豐厚的兒媳,季家看著才有了後來的花團錦簇。
季家所有的產業,都是可以明明白白的查到出處的。
而眾所周知的是,當初季家被抄家,抄出來的家產對於普通人家來那自然是文數字,但是對於京中權貴來,季家的這點家產就有點上不得台麵了。
如此一來,問題就來了。
既然先帝認定了季太傅參與了貪腐案,甚至還是幕後主使者,那麼大筆的贓款,難不成還能平空消失不成?
再則,那時的季太傅已經位列三公,還是內閣首輔、吏部尚書,真要起來,那也是手中權柄滔,可以已經位極人臣了,根本就用不著再讓人將貪腐案嫁禍給端王,從而挑撥皇室成員的關係把持朝政,這樣做對他來根本就是有害而無益。
季太傅又不傻,他為何會做這種事?
最重要的是,那時候工部和戶部的兩樁重大的貪腐案早已經結案,涉案的官員在先帝的大怒之下斬的斬流放的流放,根本就沒有人能真的指證季太傅與這兩樁案子有關。
至於那封被先帝當成了重要證據的書信……
那封書信雖然確實是季太傅的筆跡,但要知道,這世間擅長模仿他人筆跡的人雖然算不得多,但其實也不少,僅僅憑著這樣一封單薄的書信,如何能定季太傅的罪?
偏偏,先帝還真的就憑著這樣一封書信寫了季太傅的罪,不僅判了季家十六歲以上的男丁斬立決,還將季家的女眷孩童都流放去了嶺南。
這其中的蹊蹺之處簡直數不勝數,可以明眼人都能看得清楚明白,隻不過一來當時季家已經在先帝的雷霆之怒下分崩離析,既然已成事實,那便是有人幫著季太傅話也於事無補,二來朝中百官們也都懾於先帝的怒氣,所以除了幾名禦史差點在金鑾殿上撞了柱子之外,其他人噤若寒蟬之下,卻是根本就沒敢吭聲。
也正因為對這些都心知肚明,所以隆泰帝看完這幾封信之後,立刻就篤定,當初季太傅之所以蒙冤,根本就是有人精心設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