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昆侖山頌》一首:峰外多峰峰不存,嶺外有嶺嶺難尋。地大勢高無險阻,到處川原一線平。目極雪線連天際,望中牛馬漫逡巡。漠漠荒野人跡少,間有水草便是客。粒粒砂石是何物,辨別留待勘探群。我車日行三百裏,七天馳騁不曾停。昆侖魄力何偉大,不以丘壑博盛名。驅遣江河東入海,控製五嶽斷山橫。
昆侖山山脈西起帕米爾高原,全長2500公裏,平均海拔5500~6000米,寬130~200公裏,西窄東寬總麵積達50多萬平方公裏。昆侖山峰巒起伏,林深古幽,景色秀麗,靈氣充沛,自古以來就吸引佛界道家在這裏建寺築觀,養性修身,傳經布道,遠在漢唐之際這裏就寺院林立,香火不斷。
《山海經?海內西經》描述說:“海內昆侖之虛,在西北、帝下之都。昆侖之虛,方八百裏,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麵有九井,以玉為檻。麵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
昆侖山自然條件得天獨厚,自古又是佛道聖地,理應有許多不尋常的人物。一直以來,許多人慕名前來尋覓,可惜傳說中的神仙就像是水中月鏡中花,世人都當做是子虛烏有的事,一笑了之。
話說清末爆發了太平天國起義,1862年初,太平天國將領陳得才率一隻太平軍西征河南、陝西。1863年年底,收到天京命令回師救天京,留下一隻軍隊由陳留帶領轉戰西北各省。1864年太平天國首都天京被清軍攻陷後,清軍全力圍剿各處太平天國殘餘部隊。陳留四處受敵,率軍兩千餘人逃進昆侖山山區,清軍全麵封鎖昆侖山,四處追擊陳留。陳留與將士常年食不果腹,軍心渙散,兩千多將士死的死逃的逃,過了兩年,隻剩一百二十餘人。
1867年春,遭奸細引誘,一百二十餘人被清軍圍困在昆侖山的吾太峰。將士浴血奮戰三天三夜,殺死清軍四百多人,退到吾太崖時僅剩陳留和兩個士兵。三人渾身鮮血,身上均多處受傷,相互攙扶站在崖邊。身後萬丈懸崖,身前密密麻麻的清兵步步緊逼,三人知道大勢已去,想到已經戰死的手足兄弟,心裏反而坦然。
圍著的清軍中走出一個將領,叱道:“陳留,今天你插翅難飛,乖乖的投降,留你一個全屍。”陳留三人怒目而視,道:“放屁,我天國將士,隻有戰死沙場的,沒有屈膝投降的,有種便來,今天就是死也要再拉幾個墊背的。”三人橫刀冷對,大義凜然,清軍眾人不由一驚。
那將領冷哼一聲,又道:“敬酒不吃吃罰酒,上。”手一揮,後麵的軍士蜂擁向前。陳留身旁兩人護在陳留身前,看清軍亂刀砍來,右邊一人受傷較重,力量不濟,被亂刀砍死在地上。左邊一人也不躲閃,奮力一刀,砍中一人,雙雙倒在地上。
陳留邊戰邊退,也殺了兩人,左臂又挨了一刀,漸漸退到懸崖邊上。懸崖狹窄,清軍無法一齊湧來,陳留仗著地利,又殺兩人,清軍眾人心驚,不敢靠近。那清軍將領從人群中擠出來,拿起一把火槍,對著陳留就是一槍。陳留胸前感覺好似被力一撞,身子向後便倒,跌下萬丈深淵,沒了意識。
不知道過來多久,陳留醒來,仍舊滿身血跡,身上卻沒有一處傷口。他站起來,伸展手腳,手腳靈活,與前些日子一般。陳留心裏懵懂,環顧四周,樹木參天,鳥語花香,以為在天堂。正茫然間,林裏走出一個老人來,隻見老人童顏鶴發,身穿長袍,一頭雪白長發盤成一圈,用一個金黃小冠罩在頭頂,腦後白發隨意披在後背,與一身長袍一起隨風飄逸,老人徐徐走來,卻似神仙一般。
老人走到陳留身前,悠然道:“你醒來了?”陳留心中惶恐,連連稱是。老人又道:“你不必驚慌,我看你們在山裏轉了兩年,敬你是條好漢,因此救你。”言下之意老人知道陳留這兩年來的一舉一動,他的性命也是這個老人所救。
陳留記起自己是受傷後又中槍掉下懸崖,如今身體卻完好無損,不知道這個老人是怎麼救的自己。他雖然跟隨洪秀全拜上帝,一生卻不信鬼不信神,今日的事實在太過蹊蹺,恍如夢中,當即恭敬地道:“謝前輩救命之恩,敢問前輩大名,日後好報前輩救命之恩。”
老人道:“我叫無量子,我救你是看你還不錯,沒想過要你報答,隻是有一件事要麻煩你。”陳留心裏琢磨著老人的名字,不知道哪個是姓哪個是名,似乎更像是個道士的名字,又不敢問,聽無量子要他辦事,不敢不從,道:“前輩盡管吩咐,我一定照辦。”
無量子手裏不知道什麼時候變出兩本書,道:“我這裏有兩本書,你幫我帶出山去,我與落日觀的遊雲道長是舊交,你把書交給他,你也在觀裏做個道士,可保你下半生無憂。”
陳留雙手接過書,看是兩本《無量子紀事》,敢情是無量子自己寫的。他已經隱隱猜到無量子非凡人,聽無量子要他在落日觀做道士,想到自己為之奮鬥了半生的太平天國運動已經徹底失敗,如今自己大難不死,也心灰意冷,做個與世無爭的道士未嚐不是件好事,便道:“遵從前輩教誨,隻是不知落日觀在何處?”